他从心里其实是佩服赵立宽的。
一个北方来的小将,孤军南下。
高郡王的名声在北方或许好用,在京城可不行。
硬是屡次靠着杀敌立功,不要命的狠劲拼搏,让卫王也拿他没办法。
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简直像洛阳酒肆茶楼里那些说书人胡诌的故事。
如果卫王能把他拉拢到麾下,无论是当下还是将来他隆登大宝之后都将是非常得力的干将。
想拉拢他也简单,郑王不过出了一万多两,对于掌管户部的卫王来说是很轻松的事。
当初卫王给皇后办寿号称花了七八十万两,其实那也是虚数。
他作为王府内的核心人员自然知道花了多少。
确实不少,特别是那八九艘大船,但实际也就是二十五万两上下。
余下的多是充数的水分。
比如那造船的古木号称是秦岭千年古树,号三千贯一棵,但称因卫王面子,那边的木材商就卖一百贯一棵。
实际上他做生意最清楚,就是普通船木,哪有三千两一棵的。
再说那献上的古话,收藏的归乡官员也称呼名家之作,前朝绝笔,最贵的三万两一幅,不过卫王看上自愿供奉,只取五百两往返脚钱。
虽然最后木材是一百两一棵,画是五百两一幅,对外却还说三千两一根,三万两一幅。
那七八十万两花费就是这么来的。
真出去的也有二十多万,准备了一年。
卫王这些钱拿出一点,也足以拉拢赵立宽。
可惜卫王是绝不会那么做的。
入王府后,府中人点灯引路,又走许久,绕过回廊,入内院后便见许多人都在。
户部的数位官员,相公叶谷,大理寺卿段平等,足有十余人,院子里到处灯笼明如白昼,都是卫王朝中亲信,大家或坐或立,饮酒喝茶,相互议论。
他还没打完招呼,卫王就激动换身衣服出来。
“哈哈哈哈!”卫王抬手让众人免礼道:“这次那赵立宽是自己找死来了!”
说着他对叶相公道:“你说与他们听。”
叶相公拱手,随即说了事情。
“下午陛下召诸相公们与垂拱殿议事,只说一件事。
便是西南招讨使赵立宽不同意罢兵,在给陛下的书信中高谈阔论,言西南之局必以一战定乾坤。
击败叛军,光复南安府,才能解百姓于水火,还国家长远太平。”
卫王笑着补充:“所有相公,包括我与郑王都同意罢兵,两万对五万,打下去没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