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出身好、有才学,不到十岁的姜源便被选为皇子伴读。
二十岁,刚及弱冠,就考取了当年科举的进士科。
少年才俊、惊才绝艳。
入仕不到三年,就入主礼部,位居侍郎的高位。
当然,姜源的快速升迁,也跟他陪伴的皇子登基当了皇帝有关。
但,谁都不能真的说,姜源的官职只是靠着关系。
他是真的有真才实学。
“现在郑启成了多方关注的重点,似乎十分的风光、显赫。”
“元安在仓州,估计也口口声声的称赞郑启是他的心腹爱将、肱股之臣。”
姜砚池的薄唇微微勾勒出一个轻蔑的弧度,“哼,想当年我父亲考中进士科,跨马游街的时候,郑启还只是个投靠无门的寒门武夫。”
“是我父亲,发掘了他,并将他推荐给元安。”
“就连郑启的这个‘启’字,也是我父亲帮他取的。”
郑启的原名,在古代非常普遍,就是简单地按照家里的排行。
他在兄弟中排第三,所以,就叫郑三郎。
不能算贱名,但绝对不如郑启响亮,有寓意。
沈婳点头,轻声道:“军在前曰启,在后曰殿。郑启是个武夫,将来肯定要从军。”
“姜侍郎以‘启’字赠名,就是希望他能勇当先锋,然后成为一代名将!”
姜砚池眼底的温柔更深了。
他没想到,沈婳竟能想到这一句典故。
要知道,就算是当年,许多听闻郑启名字的人,第一个反应大多是:启者,开也!
取“开启”之意。
“殿下,可惜我父亲早就不在了,他若还在,定能引你为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