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借我看一看吗?”
陈若曦接过手,饶有兴趣地翻阅起来。
…………
过了15分钟左右,接风宴正式开始。
陈若曦刚看了个开头,就被情节深深吸引,问道:“小说已经在美国开卖了对吗?”
方言点头说:“有一两个月了吧。”
“是嘛,那我可要买一本,好好地读一读。”江楠一开口,在场不少人也纷纷地响应。
方言莫名地有一种天桥卖艺的感觉。
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
而陈若曦不但要捧个钱场,还要帮着宣传,既向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的成员们推荐,也要在《华侨日报》等报纸上,点评这本书。
“那敢情好啊!”
“谢谢,谢谢陈女士!”
方言一听《拯救大兵瑞恩》会出现在华侨华人海外创办的报纸上,心里又惊又喜。
正愁着小说该如何在美国打开局面,这不就来了嘛,真的是瞌睡了,都有人来送枕头。
“不用客气,举手之劳。”
陈若曦告诉他,自己在美国生活了这么多年,得出了个体会,那就是“一个作家,一个艺术家,第一要有祖国,第二要有世界。”
“您说的一点也不错,第一要有祖国,第二要有世界!”方言举起酒杯,邀众人干杯。
“干杯!”
在欢声笑语中,举杯相敬,碰杯的瞬间洋溢着情谊,整个餐馆里充满和睦愉快的气息。
两天后,《华侨日报》上率先登出了《拯救大兵瑞恩》的点评,同时还附上了方言的简介,年纪轻轻,就拥有着一连串耀眼的头衔。
一下子,就引起了读者们的广泛关注。
接着,同样在旧金山的《北美日报》、《亚洲人周报》也纷纷捧场,高度评价了方言和《拯救大兵瑞恩》,向华人华侨推荐这本书。
在旧金山的华人数量有几十万,《拯救大兵瑞恩》在圈子里,渐渐地传开,甚至于旧金山华语广播电台,把这种现象当新闻来报道。
一经宣传和曝光,销量随之上涨。
而此时,方言早已离开了旧金山,途经过丹佛等城市,每一次,都有当地的华人组织招待,《拯救大兵瑞恩》都会登上当地的华文报纸。
就像在巡回演唱会上推广专辑般,每到一座城市,就把小说宣传到那座城市。
挣钱嘛,不寒碜!
很快地,即便方言没去过的城市,《拯救大兵瑞恩》也在华人圈子里流传开来,像西雅图的《西华报》,纽约的《中报》、《华语快报》等华文报,相继地替方言免费做宣传。
销量一高,不少地方的书店开始缺货。
随后,兰登书屋接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电话,接听员一脸茫然,《拯救大兵瑞恩》?
还是华夏人写的小说?!
今天可不是愚人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