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和萧处楠穿越到了清朝,你们可能会遇到以下一些有趣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特色:1清朝的建立与发展:你们可能会见证清朝的建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满族建立,以及清朝的扩张和统一全国的过程。2康熙帝的天花之战:康熙帝在幼年时曾患天花并幸存下来,这使他对天花有了终身免疫力。康熙帝在位期间,对天花的防治非常重视,推动了清朝天花防治的系统化。3乾隆下江南:乾隆帝喜欢南巡,你们可能会在江南遇到乾隆皇帝,并且有机会见识到沿途官员富商如何极尽争奇斗异之能事来讨好皇帝。4文化繁荣:清朝文学以小说为最突出的成就,其中《红楼梦》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同时,清朝诗词创作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纳兰性德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5戏曲艺术:昆曲、京剧等剧种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京剧,被誉为“国粹”。6满汉全席:你们可以品尝到清朝的宫廷盛宴,满汉全席是一种集合中国满族和汉族饮食特色的巨型筵席,极为奢华。7科技成就:清朝科技在总结前代成果的基础上,也有所发展,如《康熙字典》的编纂等。8鸦片战争:如果你们穿越到了清朝中后期,可能会经历鸦片战争,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9太平天国运动:1850年,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南方爆发,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社会动荡加剧。10清朝的灭亡:如果你们穿越到了清朝末期,可能会经历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清朝的灭亡,这是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这些体验将使你们对清朝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注:摘自百度百科:清朝清朝(1616年-1911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初称后金。从努尔哈赤建国起,总计296年,共传十二帝。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共计2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国,建元天命,国号金,或称后金,群臣上尊号为覆育列国英明皇帝,自尊为天命皇帝。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入关后20年时间里,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康熙时期统一台湾,完成全国统一。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中国的传统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就。土地增垦,物产盈丰,小农经济的社会生活繁荣稳定,综合国力强盛。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多次遭外国列强入侵。为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先后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近代化的探索和改革。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清朝灭亡。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清朝统一蒙古诸部,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乾隆年间,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国的格局最终确定。全盛时期的清朝,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乌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包括库页岛),南达南沙群岛。包括50多个民族,国家空前统一。期间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也推向最高峰。清朝前期农业和商业发达,江南出现密集的商业城市,全国出现大商帮。在此基础上,人口突破四亿,占世界总人口的近一半。中文名清朝外文名qgdynasty别名大清国、满洲国[274]、皇清[277]、圣清[277]、中华大清国[278]时间范围1616年至1911年[2][280]帝王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等都城北京(1644年以前在盛京)语言汉语、满语、蒙语、藏语货币银子、银元、铜板、铜钱开创者皇太极(努尔哈赤实际奠基)国旗黄龙旗(1889-1912)中枢机构军机处、内阁、六部军事制度八旗制度、绿营、清末新军历史贡献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奠定中国版图、奠定中国人口大国基础主要城市盛京、承德、江宁、苏州、西安、成都、广州、伊犁、喇萨、乌里雅苏台等国歌《巩金瓯》人口数量436亿(1851年)主要民族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等疆域面积1316万平方公里(1820年;1790年代含羁縻地达1470万平方公里),!监察机构都察院目录1国号2历史?开基立业?建立大清?统一全国?步入盛世?承前启后?全盛极隆?嘉道中衰?外患内忧?改良中兴?帝国飘摇?维新图存?革命风潮?王朝后续3疆域?领土范围?行政区划?藩属国4政治?中枢机关?执行机关?监察机关?选官制度?品级制度?刑律制度?地方制度?国旗与国歌5军事?八旗?绿营和团练?海军?新军?对外战争6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金融?货币?赋役?财政?土地7文化?小说?诗词?戏剧?散文?绘画?篆刻?学术?哲学?新学?史学?文字狱8科技?医学?地理?农学?数学?水利?建筑?铁路9民族?华夷之辨?首崇满洲?汉族政策?蒙古政策?西藏政策?西南土司?回族政策10外交?外交机构?中西交流?中俄关系?周边关系?签订条约11社会?节庆?宗族?学校?服饰?人口12帝王世系国号播报编辑1605年努尔哈赤第一次称“建州国”,也第一次称“国王”;次年进号“昆都仑汗”(恭敬汗)。[22]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称覆育列国英明皇帝,国号大金,或称后金,自诩为“北朝”。[9][275]清一代自认为满洲国。[274]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23]关于“大清”的含义,有诸种猜测:其一,从文义上释“清”为“扫清廓清”之义[24]。其二,清,青也。青为北方信奉萨满教诸族所崇尚,满洲也是笃信萨满的,故取“大清”为号[24]。也有以“五德说”的观点,明朝为火德,清为水德,以水克火,故名[25]。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的鲍明认为“大清”国号实源自满语中的蒙古语借词“代青”(daicg)。大清国的意思是“上国”(即“至高无上之国”)或“善战之国”。[26]清史学者刁书仁认为,“清”与“金”字为转音,实际上是以汉字的发音为基础,改换一个发音相似的汉字。[27]松村润认为这个国号是汉文的,取自《管子·心术下篇》与《内业篇》之“镜大清者,视乎大明”,“鉴于大清,视于大明”,大清即天,大明即日月,天盖过日月。满文写法daicg只是汉字音译。这是在跟明朝对比的思想下制定国号的。[276]康熙年间签署的《尼布楚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国际条约。尤其是清中叶以后,“中国”或“中华”作为与“大清国”含义相同并可互换的另一个主权国家国名,更是直接与cha等词对应,与西方列国在表面对等的主权条约国意义上使用,并得到各种国际条约的中外对照本之习惯性运用与“承认”。《清实录》也将清朝明确表述为“中国”,这表明在官方语境中,“中国”即清朝已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可,并成为一种自觉的常态。[275]历史播报编辑主词条:清朝历史开基立业传说满洲起源于长白山之东北的布库里山下。[28-29]明初,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30]后按地域分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31]清朝统治者为出身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建州女真首领猛哥帖木儿时为明朝建州左卫指挥使,[32]宣德八年(1433年),因部族冲突被害。正统五年(1440年),建州部南移。正统七年(1442年),明廷增设建州右卫,合称“建州三卫”。[32]南移后,建州女真与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繁荣。[33]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年),努尔哈赤生于建州左卫(今辽宁省新宾县西南)一个奴隶主之家,父塔克世,母喜塔喇氏,努尔哈赤为长子。努尔哈赤的父祖有多人受明廷册封,其本人亦深得明廷信任。青年时,他采松子、挖人参到抚顺马市售卖。后投明辽东守将李成梁,“每战必先登,屡立战功,成梁厚待之。”他对辽东汉区有较深了解,受汉文化一定影响。万历十一年(1583年)初,明军袭击古勒寨阿台驻地时,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皆遭误杀。[34][182]努尔哈赤从朝廷得到的补偿是:三十道敕书、三十匹马以及被任命为建州都督、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同年,努尔哈赤以祖、父所遗之13副甲胄起兵,开始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战争。[183]他打着替明廷戡乱的旗号,从攻打尼堪外兰开始,经过5年的征战,努尔哈赤相继征服建州女真5部。万历十一年(1583年)五月,努尔哈赤率领部众去攻打尼堪外兰,攻克图伦城。[184]万历十二年(1584年)正月,努尔哈赤向李岱驻守的兆佳城发动攻击,取胜并生擒李岱。[185]万历十三年(1585年)二月,努尔哈赤在对苏克苏浒部、董鄂部取得胜利之后,又剑指苏克苏浒部左邻之哲陈部。[186]万历十四年(1586年),努尔哈赤攻克鹅尔浑,尼堪外兰逃到明朝领地。努尔哈赤请求明边吏押还尼堪外兰,并将他处死。[187]万历十五年(1587年),努尔哈赤建立佛阿拉城,开始成为女真人政治、军事中心。[197]万历十六年(1588年),努尔哈赤攻克完颜(王甲)城,消灭了建州女真的最后一个部落完颜部,至此统一建州女真。六月,努尔哈赤正式颁定国政,自称“淑勒贝勒”。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清太祖努尔哈赤万历十七年(1589年),努尔哈赤与李成梁重新建立起关系。是年9月,在李成梁的保举推荐下,明廷正式晋封努尔哈赤为建州左卫都督佥事、龙虎将军,成为建州地区最高行政长官。[282]万历十九年(1591年)正月,努尔哈赤开始挥师向东,攻取鸭绿江路。万历二十年(1592年)2月,日本进攻朝鲜发动“壬辰倭乱”,努尔哈赤请求明廷派他去朝鲜攻打日本。虽未获准,但他却赢得了明廷的信任。此后,努尔哈赤便以“保境安民”为由,对于不受自己节制的女真部落不停地进行讨伐和征剿。同年,努尔哈赤发妻佟佳·哈哈纳扎青去世,努尔哈赤改回原名。到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日本第二次入侵朝鲜的6年间,明廷不断将辽东的兵力调往朝鲜打日本[283-284],无暇顾及辽东地区的女真人。而努尔哈赤则抓住这一发展良机,采取两面政策,攻打松花江(海西江)流域的海西女真。因为海西女真势力强大,难以迅速征服,努尔哈赤遂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正当努尔哈赤率兵东向,征讨长白山各部的时候,海西女真叶赫部首领布寨联合乌拉、辉发、哈达及蒙古科尔沁等九部向建州女真发动进攻。双方战于古勒山。古勒山之战中,努尔哈赤集中兵力,攻其主力,大败九部联军,阵斩布寨,生擒乌拉部首领布占泰,从而为其统一战争奠定了基础。[189]是年末,又相继征服珠舍里路和讷殷路,将长白山部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1597年,蒙古明安贝勒把女儿嫁给35岁的努尔哈赤,表示臣服于努尔哈赤。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正月至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十一月,努尔哈赤连续进兵东海女真,相继征服渥集部的瑚叶路、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尼马察、雅兰、乌尔古宸、木伦、西林等路,攻占渥集部东额赫库伦城。东海库尔喀部亦纷纷归附。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正月,努尔哈赤从佛阿拉城迁都到赫图阿拉。这是他从11岁离家后,第一次以一个王者的身份重归故里。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努尔哈赤停止向明廷进贡。明封闭互市二年,使女真大量马匹无处可买,殃及人参也卖不出去,烂掉三十余万斤。为应对明廷封锁,努尔哈赤苦心研究出晒干法,使人参得以保存,价格倍增。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建州攻占乌拉城,乌拉灭亡。对外扩张的同时,努尔哈赤还筑城池、设大臣、定法律、理诉讼,[188]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33]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是努尔哈赤为建国做准备的最后一年。他最后一次派使臣赴京朝拜,表示对明廷的忠诚,并把孔子请到辽东,兴建佛寺、道观、文庙等七大庙宇,三年后全部竣工。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建元“天命”,国号“金”,史称后金,[9]群臣上尊号为覆育列国英明皇帝,[190]自尊为天命皇帝。帝业由清太祖开创,所以清史中尊努尔哈赤为开国皇帝。[273]后金国是满族先人继创建渤海国、金国之后建立的第三个地方自治政权。[281]天命三年(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誓师伐明。[191]天命四年(1619年),明军集结全国精锐20万和朝鲜等军队,号称47万大军,向辽东发起进攻,兵分四路进军。[192]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一带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明军除行动迟缓的李如柏一路败退幸存外,其余几路被后金全歼。[193]自此,明朝在东北的统治开始瓦解。又灭亡叶赫,至此海西女真被统一。[194]八旗之镶黄旗努尔哈赤建国时,东海“野人”还有一些部落未被征服。天命二年(1617年),努尔哈赤派兵四百,收抚沿海及海岛诸部。天命三年(1618年),虎尔哈部首领率部众一百户来降,努尔哈赤厚予赏赐。未降各部相继来附。各部俘降人户,均被编入八旗。投附的部落,仍居原地,向后金纳贡。《满文老档》记载天命四年(1619年)的情形说:“从明国以东到海滨,朝鲜以北,蒙古以南,操女真语的诸国(部),在那年都平定了。”(《满文老档》太祖朝卷十三)努尔哈赤征服女真诸部,得以全力来攻打明朝。[267]后金在萨尔浒之战后连下开原、铁岭。[33]天命六年(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沈阳、辽阳,[195]几年间席卷辽东七十余城。[35]同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兴建东京城。天命七年(1622年),夺取辽西重镇广宁。[36]紧接着后金连陷义州、锦州、大凌河等辽西四十余城堡。熊廷弼、王化贞率明军残部与数十万流民往山海关而去。[196]天命十年(1625年)春,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从此沈阳成为后金的统治中心[37]。1626年1月,努尔哈赤攻宁远城不下,转攻觉华岛并破之[285];同年四月,努尔哈赤率军征蒙古内喀尔喀五部[286]。7月中旬,努尔哈赤身患毒疽,前往清河汤泉疗养,后病逝,终年68岁[285]。,!建立大清主词条:皇太极新政、后金攻察哈尔蒙古之战、丙子之役努尔哈赤死后,第八子皇太极继位,建元“天聪”,皇太极继位之初,后金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外部处境孤立,受到明朝、蒙古、朝鲜的包围。内部由于贵族分权势力的矛盾,冲突日益严重。皇太极逐步建立国家统治机构,取代八旗制度所行使的国家权力。皇太极继续对明朝展开攻势,并联合蒙古各部,势力不断扩大。[33]对内,皇太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了后金政权的封建化进程。皇太极继位后颁布《满汉别居令》,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的主张,宣布“满汉一体毋致异同”,实行“编户为民”政策,[198]下令将大多数汉民庄丁由庄田抽出,“分屯别居”。[208]汉民由农奴恢复为民户,即原有封建自由民身份,从而缓解了民族矛盾,社会逐渐得到缓和、安定。一改其父屠杀文人的政策,并于当年进行考试。天聪六年(1632年)皇太极废除“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共理朝政的旧制,改为自己“南面独坐”,突出汗位独尊地位。继而寻机削除异已,铲除了威胁汗位的三大贝勒势力,[205-207]使汗权得到巩固。仿明制,设内三院、[202]六部,“停王贝勒领部院事”,独主政务。又设都察院和理藩院,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国家机构。[212-213]清太宗皇太极对外,皇太极兴兵攻打朝鲜。天聪元年(1627年)正月初八日,他委派阿敏、岳托、济尔哈朗等六位贝勒,统兵三万进攻朝鲜。[199]金兵进展迅速,连下城池,势如破竹,不到半个月,就占领了大半个朝鲜,入据旧都平壤,迫使朝鲜国王李倧签订了城下之盟。[38][200]皇太极也继续实行攻打明朝的政策。天聪三年(1629年)至次年,皇太极在明朝关宁锦防线难以攻克的情况下率军从蒙古突入内地,攻打北京,史称“己巳之变”。施反间计除掉了明蓟辽督师袁崇焕。林丹汗是后金统一漠南蒙古的主要障碍,因此,后金一方面努力争取科尔沁等部贝勒与后金联合,对付林丹汗的袭掠,分化瓦解林丹汗属下人员,另一方面积极准备大举进攻。[201][204]天聪八年(1634年),林丹汗在青海去世。次年(1635年),后金军继续进攻察哈尔余部,林丹汗之子额哲奉母献传国玉玺归降后金。[203]鄂尔多斯部也为后金所并。至此,漠南蒙古全部统一于后金。[211]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诸申”(女真),定族名为“满洲”。崇德元年(1636年)5月,皇太极称帝且改国号“金”为“大清”,[11]改年号为“崇德”,[39]尊为“宽温仁圣皇帝”。[210]同年,派兵攻打朝鲜。崇德二年(1637年),朝鲜国王李倧被迫投降,称臣纳贡,允诺与明朝断绝往来,并将王子送到盛京(沈阳)为人质,朝鲜正式臣服清朝。[33]皇太极称帝时,黑龙江流域还有一些从事渔猎的部落,虎尔哈、瓦尔喀、索伦、达斡尔等散处在山河之间。早在天聪八年(1634年),精奇里江畔的达斡尔人巴尔达齐率部归附后金。崇德四年(1639年),清朝派索海等出征。次年,大败博木博果尔兵,攻克雅克萨城。崇德六年(1641年),又派锡特库等出兵追击,博木博果尔在奇洛台(赤塔附近)被擒。索伦编入八旗,称为“新满洲”。在此期间,清兵又先后征服乌札拉、尼满、阿库里等部。原来被称为东海女真的部落均归于清朝统治。皇太极征服漠南蒙古后,随即派遣使臣去漠北喀尔喀蒙古的三大汗处议和。崇德元年(1636年)十一月,车臣汗派遣卫征喇嘛等六人,从者一百五十六人到盛京,叩见皇太极。崇德三年(1638年),土谢图汗、车臣汗、札萨克图汗均遣使来清朝贡,并规定此后每年进贡白马八匹、白驼一只,称为“九白之贡”。漠北蒙古(外蒙古)三汗由此成为清朝的藩部。[268]自崇德五年(1640年)三月起,发动了松锦之战。明廷派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十三万大军往援锦州祖大寿。皇太极亲自坐镇指挥。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城陷,明将洪承畴被俘,祖大寿在锦州投降。松锦之战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在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209]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病死,福临继位,改元“顺治”,由其叔多尔衮摄政。[40]沈阳故宫大政殿统一全国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41]遣使向多尔衮乞师讨伐李自成。多尔衮指挥八旗兵,以吴三桂为前导,兼程入关。在山海关之战中击败大顺军,[218]李自成退出京师。[219]五月二日,清军进占京师。[220]多尔衮奏请福临迁都京师。[221]十月初一,在多尔衮率领的诸王以及满、汉大臣的劝进下,顺治帝福临在南郊天坛祭天,然后再次即皇帝位于皇极门(今太和门),宣布“兹定鼎燕京,以绥中国”。[222]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国的君主。[40][223]此举标志着清王朝转化为统治全中国的中央王朝。清朝定都北京后,南下剿灭农民军。与此同时,南方的明朝遗臣相继拥立朱氏皇族建立政权,史称南明[42]。此外还有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张献忠的大西政权。[43]削平群雄、统一中国成为清朝统治者的新任务。,!山海关关城顺治二年(1645年)初,清廷集中军力分两路攻入陕西,一路由英亲王阿济格率领,吴三桂为前锋;一路由豫亲王多铎率领,孔有德为前锋。李自成迎击清军于潼关,经过激烈的战斗,农民军放弃西安,东下湖广。[214]李自成遭到当地地主武装的袭击,死在通山九宫山。接着清军立刻南下江南,攻灭南明弘光政权。四月二十五日,清军攻占扬州。[215]五月十六日进入南京,[224]于芜湖擒获弘光帝朱由崧,弘光政权灭亡。[216]弘光政权被消灭后,顺治三年(1646年),清廷命博洛为征南大将军,率部进攻浙、闽。[226]朱以海逃亡海上,鲁王政权亡。操纵隆武政权的郑芝龙秘密降清。隆武帝朱聿键逃往江西汀州,清军俘杀朱聿键,隆武政权亡,福建平定。[227]当清军占领北京,开始向大顺军进攻时,张献忠于当年十一月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控制四川。顺治三年(1646年),清廷命肃亲王豪格为靖远大将军,击败汉中农民军,[225]于十一月入川。后张献忠被杀。接着,清军分兵出击,连破大西军营130余处,杀伤数万人,占领四川,大西政权亡。[228]余部由孙可望、李定国等率领,转入云、贵地区继续抗清。同时,李自成死后,大顺军余部与南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明抗清。[44]1652年,李定国率军8万东出广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广东,“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克复川南。东南沿海的张煌言等的抗清军队也发动攻势,抗清斗争再次出现高潮。这时孙可望同李定国之间矛盾爆发,破坏了大好形势。孙可望投清后,云贵虚实尽为清军所知。由于华南反清势力较大,清帝册封吴三桂、耿仲明与尚可喜为王以镇守云南、贵州、广东与福建等地,史称“三藩”。1659年,吴三桂率清军攻入云南昆明,[217]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彻底灭亡。[43]清廷稳定之后,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去世,[230]顺治帝提前亲政。[231]为加强皇权,顺治帝废除了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旧例,又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宽逃人法等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229]多尔衮步入盛世1661年,康熙帝玄烨即位。康熙初年,由满族的四位大臣辅政。[154]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擒拿擅权的大臣鳌拜,亲理朝政。[155]因为三藩割据严重影响国家统一,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撤藩,吴三桂起兵反清,其他二藩相继响应,[45][141-142]最终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143]平定三藩之乱后,将台湾纳入版图又被提上日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出兵攻台,在澎湖大败刘国轩所率领的郑氏海军,随后明郑纳土归降。[140]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台湾府)三县,台湾与大陆归为一统。[139]康熙帝玄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为了彻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帝命都统彭春赴爱珲,加强黑龙江一带防务。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沙俄卷土重来,再次占领雅克萨城。清军击败盘踞雅克萨的俄军,遏制了沙俄侵略的野心。1689年,清朝与沙俄代表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部边界线。[47]规定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均为中国的领土。康熙十七年(1678年),噶尔丹在俄国政府的怂恿支持下,兴兵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康熙帝为确保边疆安定,三次亲征漠北。[148]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清军大破噶尔丹,噶尔丹败归科布多,伺机而动。[149]康熙三十年(1691年)夏,康熙同喀尔喀与内蒙古的王公们会聚于多伦诺尔,史称“多伦会盟”。此次会盟标志着喀尔喀三部归顺清朝。[152]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再次亲征,[150]昭莫多之战,清军击溃噶尔丹主力军队,噶尔丹兵败流窜。[151]康熙时期,清朝将喀尔喀蒙古并入版图,为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奠定基础。康熙帝亲政后,着手强化皇权。他一方面勤于政务,举行御门听政;[144]另一方面,他在康熙十六年(1679年)设立南书房,“拣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充之”。[145]削弱了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以及外朝内阁的权力,强化了皇权。而且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了京察、大计等考核制度。康熙帝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措施。1669年,康熙下令废除圈地令,以后永远停止圈地,并规定所圈土地应退还给农民。[147]从1671年起,陆续放宽垦荒起科年限,并规定垦荒有成绩,据开垦多少,给予不同官职,这促进了垦荒的积极性。到康熙末年,全国荒地基本上得到开辟。1685年,康熙又规定民间新垦田亩,“自后永不许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旗主的经济扩张,有利于自耕农民。康熙还下令将明朝藩王的庄田改为“更名田”。[46]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廷决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丁税额数作为定额,以后新增人丁,不收丁税,[146]即所谓“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样丁税额数便固定下来了,实现了地丁合一。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康熙南巡归朝图(局部)康熙时期,康熙帝重视笼络汉人。康熙帝明确宣布他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程朱理学为治国之本。康熙帝曾举办博学鸿儒科,并去江宁祭拜明太祖孝陵,亲临曲阜拜谒孔庙。[153]康熙帝还大兴文治,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佩文韵府》《数理精蕴》《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康熙中期以后,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至乾隆年间,江宁、苏州、杭州、佛山、广州等地的丝织业都很发达。江南的棉织业、景德镇的瓷器都达到了历史高峰。至18世纪中叶,清朝人口也大大增加。承前启后主词条:清世宗改革1722年,康熙帝去世,雍正帝登基。康熙晚年,吏治松弛,贪污腐败,已然成风。[48]为此雍正帝训谕各级文武官员,如因循不改,必定重罪严惩。[172]雍正朝进行一系列政策,继续强化专制主义君主权力。完善密折制度,皇帝特许的官员才有资格上密折。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雍正帝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跪奏笔录。[179]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180]清世宗雍正帝雍正帝继续执行清朝的扩张政策。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于雍正元年(1723年)支持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纠集二十万人进攻西宁反清,[173-174]雍正帝命年羹尧、岳钟琪率兵讨伐,取得大胜,青海完全归入清朝版图。[175]为此清朝领部分西康地区,又在西宁与拉萨分置办事大臣与驻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区。将喀尔喀蒙古并入清朝;于1727年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确立中俄中段边界。[176]1729年,雍正帝以傅尔丹与岳钟琪兵分两路于科布多对抗准噶尔汗噶尔丹策零,[177]最后于和通泊之战战败。[178]1732年,噶尔丹策零东征喀尔喀蒙古,兵至杭爱山,被喀尔喀亲王策棱击败。1734年,清准和谈,以阿尔泰山为界,西北大致和平。[49]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促进农业生产,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从直隶巡抚李维钧之请,实行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的原则,改变过去按人丁、地亩双重征收标准,减轻了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负担。到乾隆时,这一政策推广到了全国。[181]之后,人口急剧增长。雍正帝废除了贱籍,于1723年四月发出第一道“开豁为良”的谕旨。雍正帝在下令开豁乐户贱籍的同时,又令各省检查,如发现本地也存在类似乐户的贱民,也准许他们出贱为良。“勤政亲贤”殿在云、贵、粤、桂、川、湘、鄂等省少数民族地区,雍正帝全面实行“改土归流”制度,革除土司制度,在上述地区分别设立府、厅、州、县,委派有任期的、非世袭的“流官”进行管理。这种管理体制,同内地大体一样。雍正帝的改土归流,打击了土司的世袭特权和利益,减轻了西南少数民族的负担和灾难,促进了这一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进步。雍正帝在位十三年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在“康雍乾”三代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全盛极隆1735年八月,雍正帝去世,第四子弘历继位,即乾隆帝。乾隆帝执政期间,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树,为巩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清朝鼎盛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是在他统治期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也逐步落后世界的浪潮。乾隆帝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帝调动三万大军,分两路进攻大金川。[156-157]十四年(1749年),清军进逼莎罗奔老巢勒乌围,莎罗奔被迫乞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起,大金川土司再次叛乱,不断侵扰进犯邻近土司,清政府最终平定大小金川。1757年,乾隆帝粉碎了准噶尔贵族阿睦尔撒纳的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北路。1759年,又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叛乱。[161-163]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164-165]自从1762年起,清朝陆续派遣大批军队进驻新疆。永久驻军的官兵携带家眷,主要来自东北、河北等地的达斡尔族、满族等。这些驻军为巩固中国西北边防、开发边陲作出了贡献。1771年,西迁伏尔加河下游的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在领袖渥巴锡的率领下,为摆脱沙俄的统治,踏上了回归祖国的征途。[166-167]他们粉碎了沙俄军队的围追堵截,历经艰险,万里跋涉,终于回到故土。土尔扈特部回归,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贡献。,!乌什酋长献城降图乾隆中期,全国各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大幅度的发展,耕地面积扩大,人口激增,国库充实,整个社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以耕地面积而言,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全国已开垦土地达七亿八千万亩;全国人口也从乾隆初年的一亿四千多万人增加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近三亿人;国库存银则长期保持在六、七千万两之间,几乎相当于全国每年赋税总收入的两倍。乾隆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还表现在粮食产量的普遍提高以及高产作物的普遍种植。由于兴修了农田水利,并且采取了精耕细作,单位面积的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整个社会经济呈现了空前繁荣的新局面。[168]乾隆帝十分重视文化,对社会上全部现存文献进行整理,广泛征集图书,不断颁布求书谕旨。完成了康熙下令开始编写的《大清一统志》,[170]他又下令编成《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大清会典》等。[171]从1772年开始,清政府开始编纂《四库全书》,经十年编成,系统地整理和保护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然而乾隆帝为维护统治却严厉控制思想,编书期间藉机割裂焚毁大量不符其思想的书籍。[50]乾隆三十年至六十年,清政府的库银长期保存在六千万两以上,文化事业也很发达。时文治武功兼备、疆域空前辽阔、社会繁荣、文化发达,“康乾盛世”进入了全盛时期。[169]乾隆朝晚期,安南阮氏对宗藩体制发起了挑战,[158]清朝与安南之间爆发战争,最终阮惠主动向清朝请和,乾隆帝同意讲和并承认了阮惠为安南的君主。[159-160]清朝还于1792年打退了廓尔喀对西藏的进犯。1793年,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颁行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对西藏地方的人事、行政、财政、军事、对外关系等各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并以法律形式予以确定。主要内容包括清政府掌握确定西藏各大活佛包括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去世后认定转世灵童和批准继位的大权,一切西藏涉外事宜均由驻藏大臣全权处理等。该章程是中国对西藏行使主权的重要历史文献证明。[51]西方传教士将中国文化介绍给欧洲人,引发18世纪中国风的热潮。[52-53]欧洲人追崇中国文化、思想与艺术,[54]到18世纪末,清朝鼎盛进入尾声,欧洲人出现负面评价。与乾隆帝不欢而散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认为清朝已经衰落。[55-56]嘉道中衰清朝从乾隆末年开始有衰落的现象。乾隆帝在执政中期以后,逐渐好大喜功,乾隆帝六下江南,并仿制江南园林广修园林,劳民伤财,[57]政治日渐腐败[58]。乾隆帝晚年宠信和珅,导致和珅专权,贪赃枉法,严重破坏了吏治。乾隆中叶以后、土地的高度集中和残酷的封建剥削,将广大农民逼向绝境。与啼饥号寒、无以为生的广大农民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封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封建统治的腐败没落,预示着皇朝日渐衰落的命运。封建统治的腐败没落,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乾隆朝末期以后,农民起义的烈火迅速燃遍了大江南北。[240]台湾天地会领袖林爽文于1787年发动林爽文起义。[239]乾隆六十年(1795年)正月,湘黔苗民起义爆发,[238]至嘉庆元年(1796年)底平定。[236]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爆发声势浩大的白莲教起义,[235]从嘉庆元年(1796年)到嘉庆九年(1804年),历时九载,[237]是清代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即嘉庆帝。[234]乾隆至1799年去世,嘉庆帝方得以亲政。[57]面对乾隆末年危机四伏的政局,嘉庆帝打出“咸与维新”的旗号,整饬内政,整肃纲纪。[232]诛杀权臣和珅,罢黜、囚禁和珅亲信死党。[241]诏求直言,广开言路,祛邪扶正,褒奖起复乾隆朝以言获罪的官员。诏罢贡献,黜奢崇俭。要求地方官员对民隐民情“纤悉无隐”,据实陈报,力戒欺隐、粉饰、怠惰之风。但其对内政的有限整顿,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清朝政局的颓败。终嘉庆一朝,贪污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倒更加严重。嘉庆十八年(1813年),北方爆发天理教起义,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监接应下冲进皇宫,[242]“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嘉庆帝被迫下诏罪已。[243]在对外交涉中,嘉庆帝力主严禁鸦片,对英国侵略者在沿海的骚扰活动保持了高度警惕性。同时拒绝了英国提出的建立外交关系、开辟通商口岸、割让浙江沿海岛屿的要求。而闭关锁国的传统观念,也使其对外来事物采取盲目排斥态度。嘉庆帝在内乱频仍、外患渐逼中,倾力企图维护清王朝的稳定巩固,然而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使清王朝的败落于嘉庆末年已完全表面化,并从此日渐走向衰亡。[232]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道光帝即位后,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锐意进取的精神,掌政风格日趋保守和僵化[59]。道光帝即位之初,也颇思励精图治,振衰除弊。对漕运盐政实行改革。以海运代替河运,既解决了漕运的困难,又节省了开支。行票盐制,使两淮盐政“弊肃风清”。解除对部分矿藏开采的封禁,主张使天地自然之利还之天下。整顿吏治,扼制奢靡之风。[233]特别是道光七年(1827年),清朝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此后新疆地区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同时清朝开展了严禁毒品鸦片的斗争。但列强的肆意对抗和清朝的腐败政治,使禁令形同具文,鸦片的泛滥,仍给中国造成严重危害。[233]同时,官场中,结党营私、相互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60]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阶级矛盾激化,民变四起,西方的势力已逐步深入,中国受到外国的侵略越来越迫近。道光帝外患内忧由于吏治的腐败,导致海关走私严重,鸦片贸易猖獗,[61]1839年,道光帝为解决鸦片的弊端,派林则徐到贸易中心广州宣布禁烟。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在1840年发动了鸦片战争,清朝战败,被迫求和。1842年,被迫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近代史。[62]西方各国迫使清政府开港通商,加上地方官吏地主兼并土地,使得传统农村经济受到破坏。各地乘机纷纷起事,其中华北以捻乱为主,华中华南以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与云南杜文秀、马如龙的云南回变为主。[59]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道光帝去世,第四子奕詝继位,年号咸丰。咸丰帝即位后,面临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1851年,洪秀全于广西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称天王。联和天地会、三合会北伐。两年后攻陷并定都江宁,改称“天京”。太平天国以反对清朝封建统治与外国侵略为革命宗旨。太平天国曾建立官制,分封王爵,颁行历法,制定经济制度,制造钱币,印刷书籍等。[246]并且发动两次西征。1853年5月8日,林凤祥、李开芳等奉命率师两万余人北伐。北伐军虽然一度进至天津附近,因孤军深入,被清军围困。后来曾国藩、左宗棠与李鸿章纷纷组织湘军与淮军抵抗太平天国。洪秀全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帝颇思除弊求治。他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244]肃顺掌权后,协助咸丰帝“申国法”以治积弊,锐行诛谴。[247]以铁腕的方式面对自乾隆末期以来的官场腐败,严厉打击贪污腐败,严惩渎职失职,整肃官场政风。其果断处理“戊午科场案”,使得清王朝此后几十年间官场风气,特别是自乾隆后期越演越烈的贪腐风气有了很大改观。[245]建议铸大钱以解决财政困难,削减八旗俸饷,减轻国家财政负担。[247]同时,咸丰帝罢斥了道光朝任军机大臣二十余年、贪位保荣、妨贤病国的穆彰阿,处决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主持和局、臭名昭着的投降派官员耆英。[244]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共同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舰队攻陷大沽炮台,进迫天津。咸丰派桂良、花沙纳往天津议和,与英、美、法、俄分别签订《中英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列强不满足于《天津条约》规定的权利,蓄意重新挑起战争。咸丰帝命清军加强大沽口防务。咸丰九年(1859年),在英国蓄意挑起的大沽口冲突中,英法侵略军被击败。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两国再次组成侵华联军,大举入侵。英法联军进攻北塘,咸丰帝在清军与英法联军激战之时,竟令清军统帅离营撤退,大沽再次沦陷。英法联军攻占天津,随即向北京进犯。咸丰帝派遣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往通州与英、法议和。英法联军以和谈为掩护,继续组织对北京的进攻,在通州八里桥击败清军后,进攻北京,圆明园、清漪园等处被焚掠。咸丰帝自圆明园仓皇逃往热河(今承德市),命恭亲王奕欣留京议和。奕欣代表清政府与英、法、俄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并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244]圆明园遗址俄国趁火打劫,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侵吞中国北方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根据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大量的领土、主权和财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62],!改良中兴1861年,咸丰帝在热河病逝,六岁的幼子载淳继位,即同治帝。咸丰帝本任命肃顺等八大臣赞襄政务,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两宫垂帘听政,最后由两宫之一的慈禧太后获得实权。洋务运动使得中国社会出现较安定的局面。1864年正月,曾国藩率领的清军攻克钟山,合围天京。7月,湘军攻破天京。[279]东捻军于1868年1月5日在扬州东北瓦窑铺覆灭,西捻军于同年8月16日在山东茌平徒骇河被李鸿章淮军消灭。最后一支留下太平天国年号的残余捻军袁大魁部,于1869年在陕北保安被左宗棠消灭。1862年到1878年间,左宗棠先后平定陕甘回变,平定新疆回乱,并收回伊犁。被称为洋务派的奕欣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部分汉臣在消灭太平军时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并且鉴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为方针展开自强运动(又称洋务运动)[63]。恭亲王奕欣19世纪60年代初期,洋务派在“自强”的旗号下,通过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开始创办军事工业。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主要有:曾国藩创建的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兵工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生产枪炮炸药和轮船。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福州船政局,生产轮船,分拨海军和各省巡防缉私之用。洋务派先后共办了二十几个军事工厂,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的湖北枪炮厂。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所有权和生产管理权完全从属于封建政府,因此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但军事工业普遍采用雇佣劳动制度,因此也具有资本主义性。70年代以后,洋务派在“求富”旗号下,在继续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创办了一些和民用有关的工业。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主要是采取“官督商办”形式,即招商投资入股,官方派人经营管理。此外还有“官办”和“官商合办”的工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李鸿章筹办的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矿务局,以及张之洞兴办的汉阳铁厂。80年代开平矿务局还修建铁路运煤,开创了中国铁路运输事业。民用工业资金主要来自社会的投入,工厂采用雇佣劳动制,生产目的是追求利润,所以其性质是资本主义的;但由于封建官僚管理企业,他们把官场腐败的作风也带到企业中来,因此企业又具有一定的封建性。洋务运动中的近代企业当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随后的北洋通商大臣负责对外关系与自强运动的策划与推行,先后引入国外科学技术,建立现代银行体系、现代邮政体系、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19世纪70年代中期,洋务派开始着手建立海军。到1885年,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初具规模。以后洋务派把建设海军的重点放在北洋海军上。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编成北洋舰队,共有军舰20多艘,其中大部分是购买外国的。洋务派还建设旅顺、威海卫军港,作为北洋舰队的基地。因为办洋务事业的需要,洋务派创办了一些新式学校,如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电报学堂等,从中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技术人才。同时,分批派遣了近200名学生出国留学,学习西方国家的军事和科学技术。总理衙门洋务运动使得清朝的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增强,到慈禧太后与恭亲王联合执政的同治年间,清朝一度出现了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同治中兴”[64]。其间清朝在西方人的帮助下成功消灭内地的民变并收复新疆,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有相当大的改善。至19世纪80年代,清朝军队的装备和洋务运动之前相比已有了明显的提高。帝国飘摇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帝死于养心殿东暖阁,年仅19岁。[251]醇亲王之子年仅四岁的载湉被慈禧太后选定继承皇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光绪”。[252]两宫皇太后再次垂帘听政。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暴死。慈禧独揽大权。中法战争爆发后,慈禧以越事失机之由开去恭亲王奕欣一切差使,同时罢黜五军机大臣,安排自己的亲信进入军机处及内阁。从此,清朝廷成了慈禧太后的独家天下。[253]同治以后,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列强都把侵略的黑手伸进中国广大边疆地区,使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严重危机。美国早有侵占中国台湾的野心。咸丰三年(1853),美国海军舰队窜到台湾,高山族人民给予迎头痛击,打走了美国侵略军。日本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派陆军中将西乡从道侵略台湾。清廷派船政大臣沈葆桢率军赴台,部署防务。与日本订立《台事专条》,以赔偿白银50万两作为日本撤兵的条件。英国在同治年间不断派人进入中国云南、西藏侦察。光绪二年(1876年),清廷在英国的胁迫下,派李鸿章与英国代表威妥玛在山东烟台签订《烟台条约》和《入藏探路专条》。光绪十六年(1890年),清廷与英国谈判,划定中国和哲孟雄(锡金)的边界。光绪十九年(1893年),清廷与英国又订立《藏印续约》,从此,英国势力侵入了西藏。西北方面,同治四年(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阿古柏乘中国新疆地区纷乱之机,率军侵入喀什噶尔。面对同时发生在西北和东南的两个危机,清廷发生“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强调海防的重要性,认为应大力加强海防,但他却以“海防、西征,力难兼顾”为由,主张放弃新疆。陕甘总督左宗棠则力主收复新疆,清廷接受了收复新疆的主张,于光绪元年(1875年)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次年,清军进入新疆,收复了北疆大部分领土。光绪四年(1878年)1月,清军最后收复和田。至此,只有伊犁地区还在沙俄侵略者手中。[258]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