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士子尽入柳,举头皆是读书人。曾经是因为柳州乃是天下文明的风月之地,吸引那个风流客。如今则是因为一场从未听闻的‘科举’考试,来的读书人也多是最底层的读书人。这些读书人多是出身寒微,能够来到柳州已经是倾尽所有,至于那些风月之地,也就只是望而远之。甚至许多人直接露宿街头,不乏勤奋者,借着青楼通明的灯火,苦读到天明。或许在此刻的他们眼中‘人间风月皆浮云,唯有书中颜如玉’。这是他们仅有的翻身机会。八月二十五,破土良辰,是烧鸡铺子旁修建锁龙井的开工日。对于龙脉一事,李沧澜也极为重视,专门请来了柳州有名的老道士来做法动土。修桥铺路立水井,都是功参一方的好事。附近的百姓听闻要修建水井,也纷纷前来参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民间有个俗说,锁龙井,又称百家井,主动参与的百姓越多,井水越清越甘甜。参与修建之人了,也会得到水神祝福,往后日子风调雨顺,合家平安。如此一来,顾浔预算从府库拿出的修建水井钱的,直接省了。光是百姓捐献的,便已经绰绰有余。顾浔参加动工仪式之后,并未立刻离去,而是随着百姓一起挖井搬泥,直到天色灰暗收工。他并未在乎满身泥泞,卷着裤脚,像是田间刚收工的老汉。好久没有逛过柳州城的他决定沿着胭脂河畔绕一圈,在回药铺。没有佳人相候,空荡荡的屋子,便只是屋子不是家,倒是不着急回去了。沿着胭脂河一路走来,所见皆是来自天南地北的读书人。不止中域,有的甚至来自北境,或者魏国东海沿岸渔民家庭。无一例外,这些远赴万里的读书人,多是无法打破荐官制垄断的寒门子弟。尤其是柳州大战结束,坐拥三州之地的柳州,已经成为中域强大的一方霸主,机会无疑更多。华灯初上,夜晚的灯火辉煌下,才是柳州繁华最直观的体现。尤其是胭脂河畔,青楼酒肆茶馆客栈林立,灯火似星河,宛若白昼。柳州小有名气的千金楼下,一个衣着单薄,满是补丁的读书人,正在借着青楼灯火苦读。楼上歌舞喧嚣,不曾扰他半分清净。恰巧路过此地的顾浔一眼就看到了这个别样的读书人。他走到那个穷书生的身边,穷书生沉迷书中,好似不曾发现顾浔一般。他手里捧着的那本崭新书籍,是赵凝雪当初为推动新政,浅度解读新政的《柳州新政简记》。这本书当时由江云笙负责印刷发行,听说当时销量还极为不错。顾浔在穷书生旁坐了下来,他旁边码着几本破旧的书,书上放着半张杂饼。不难看出,其中面含量很少,更多的是杂粮合成。顾浔拿起来敲了敲,坚硬的像是石头,能砸死人的那种。放下饼子,翻了几本书,有两本封面上的字都看不清了,翻开里面,书页也少了不少,看样子是地摊上淘来的便宜货。顾浔并未打扰读书人,而是自顾自翻起一本名为《白乐山水游记》的书。里面记载许多风土人情,奇闻杂事,当然最有趣的还是书生在上面的批注。每一件事,都批注有他独到的见解,甚至一些幽默风趣的批注,直接让顾浔忍不住笑出声来。夜色里,青楼屋檐角的灯笼下,两人都在忘我的看着手中书。青楼门卫露出不屑的神情,一个穷鬼就已经碍眼的了,没有想到又来了一个傻子。若不是晚秋姑娘交代过,早就将其驱赶了。直到深夜,门卫都在无情的撕扯着呵欠,那个书生方才合上已经看完的书。他看书有个习惯,一般第一次是不会做批注的。看完之后,回味几日,方才会重新翻开,认真批注。、何况这是借来的书,更是不好下笔,别说批注,就是翻页也是小心翼翼的。“这位兄台,你这是?”合上书的何锦看着顾浔不仅翻看自己的书,甚至连自己的半块干粮都啃了起来。那可是他明天一天的干粮。满身泥泞,卷着裤脚的顾浔露出一个很接地气的笑容。“味道不咋地,不过很饱腹。”何锦一副生无可恋的神情,都已经食不果腹了,还会在乎味道?能有一点填肚子的,就已经极为不错了。“不好意思,看书有点上头,肚子有点饿,忍不住就给吃了。”看着顾浔一脸诚恳,何锦叹了一口气,心中的怨气也就散了。“算了,吃了就吃了吧。”“大不了明天去城外的江边碰碰运气。”听这话的意思,这是他明天的口粮,顾浔多少有点不好意思了。方才确实是看书有点入迷,忍不住便把他放在书上的干粮吃了。“这是你明日的口粮?”,!何锦只是还给顾浔微微一笑。“无妨,吃了便吃了,总不能让兄台吐出来吧。”他礼貌的朝着顾浔一拱手,自报家门道。“我姓何,单名一个锦,南晋人士。”顾浔有一拱手道:“我姓苏,北玄人士。”何锦哦了一声,问道:“苏公子也是来参加科考的?”顾浔摇摇头,指了指身后的青楼。“听说这柳州城是姻缘之城,想要来此寻一段姻缘。”“哎,没有想到姑娘们爱的不是我的人,爱的是我兜里的钱财。”“现在是人也空空,钱也空空。”听这位苏公子的意思,十有八九是个北玄的权贵子弟。不过何锦并未因此而疏远他,不能因为一人出身,给他定上特有的标签。他不:()霸业王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