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起兴奋的从下面钻出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尘,说,“我找到了当年寺院火灾案的真相。”
“什么真相?”两人一听,一个个都露出了迫不及待的表情来。
赵起刚想说什么,就见宁远已经推门进来了。
他进来的时候,手中还提着一个偌大的被包裹着的盒子。
宁远来到赵起跟前,随即将盒子递给了赵起,恭敬的说,“官爷,这盒子里,就是我师父当年留给我的遗物。度牒,遗书都在里面。”
“很好,多谢主持师父了。”赵起赶紧请礼,随即让韩飞燕和静安公主打开火折子,他则迅速解开包裹,打开盒子。
果然,里面有很多的书信,以及一份度牒。
所谓度牒,乃是朝廷颁发给僧侣们的一种凭证,类似于鱼符。这上面,详细记载了僧人的信息。当然,落款处,也必然有僧人的亲笔签名。
只要僧人携带这种度牒,一般而言,都可以免除赋税。故而,历来,这种度牒,也是诸多僧人可望而不可得的东西。
赵起迅速翻看起这分度牒,以及其他的书信。他的注意力,着重关注在明智方丈亲笔签名的地方。
结果,这越看越觉得熟悉。因为,这些水泥,以及度牒上的亲笔签名,可以确定无疑,和墙壁上的两幅字字迹,基本是相同的。
有了这些东西论证,赵起而今也非常肯定,明智方丈,就是今日的绝空方丈。
宁远眼见赵起他们三人神色凝重,似乎意识到了什么,试探性的问道,“敢问,你们看出了什么端倪没?”
赵起看了看宁远,脸色一沉,迟疑了片刻,说,“主持师父,虽然我不想承认。但,但我必须要告诉你,根据种种证据表明,当年的明智方丈,就是今日的绝空方丈。而且,而且……”
“赵左军,人我带来了。”这时,郭振山忽然推开门,欣喜的叫道。
赵起看向外面,就见外面十几个官差,都擎着一把明晃晃的火把。
宁远见状,有些吃惊,冷神一般问道,“怎么突然来了这么多的官差,这是要做什么?”
赵起宽慰了一句他,说,“主持师父,你先别着急,稍后,我会给你做详细的解释。”
话说着,赵起看向了郭振山,说,“郭判官,里面的桌子下面,是个秘密通道。你打开,带人进去检查一番。”
“是。”郭振山应了一声,当即就走进禅房里,来到桌子边,直接将桌子给推开了。
随后,他在地上摸索一番。接着,摸到了什么,然后用力拉扯一下。地面上,忽然掀起来一块三尺见方的板面。而下面,则出现了一个洞口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