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工作可以远程控制,也可以由机器人自动完成,反正主打的就是一个功能强大。
这次胡江山大手一挥一共制造了二十台海水净化机器人,几乎把整个3d打印工作间的成品区全都填满了。
要知道新版本的机器人单价提升了近一倍,花销更多了。
胡江山不在乎,尽快恢复腾龙湾的生态环境才是正事儿,大事儿。
此时,胡江山一台一台的启动机器让其自捡。
工作都很正常,都没什么问题。
不得不说,这些3d工作打印机制造出来的东西稳定性还挺高,很出乎胡江山的意料。
别说在这个时代了,就算是在未来十年之内,3d打印技术也没有进步到这种程度。
最完善的中大型3d工业打印设备基本都是军方在使用,而民间的3d打印效果跟这相比,差的更远。
不过,科技引擎app搞出来的设施本身就是黑科技,有这么强大的3d工程打印机也不算太离谱了。
此时胡江山来到操作台前,再次开启了一个新项目。
胡江山进入载体一栏,查找预制好的载具设计,找找有没有现成的中大型的通勤船可以使用。
系统预制的载具本身就很少,能够称为船的设计也只有一个。
个头太小,接近于快艇,配备有风帆,只能乘坐两个人。
当然,这小型风帆快艇在设计上可以适应高运行,最高航甚至可以接近四十节,简直就是逃跑专业户。
要说这玩意儿其实也可以用于通勤,效率很高,比如从将军岛到腾龙岛,开足马车,恐怕最多只需要几分钟。
但是缺点也很明显,一是乘员数太少了,大量制造很浪费。
二是安全性比较低,稍有风浪,驾驶技术再不好,那没准就翻了。
像这样的船,江湖救急问题不大,绝对不能当作主要的通勤载具。
没办法,胡江山就只好自己设计一艘通勤船了。
从零开始设计,没有参考,那可是一项大工程。
胡江山以前可不是专门造船的。
以前胡江山做的项目最多只是涉及到船舶工程,而且多是军舰,但是整体设计确实不太熟悉,需要查阅不少资料。
反正工程量很大,没有两三天是干不完的。
不管怎么说,加油干吧,现在胡江山也想明白了,就是用时间换金钱嘛。
何况就算现在胡江山花真金白银去买船,也只是订购,船舶交付至少也得需要几个月,甚至等一两年也非常正常。
胡江山自己设计制造,无论是成本,还是时间全都优势巨大。
当然,现在胡江山需要消耗自己的脑细胞。
对于胡江山来说,这倒也不是什么苦差事儿,毕竟胡江山就是一流的科研人员,顶尖科学家,前世经常熬夜搞研究,一熬没准就是两三天,睡觉能睡一两个小时就不错了。
做这种设计和研究如果没有兴趣,别说做到如此成就,顺利坚持下来都不太可能。
与此同时,杨婉璐驾驶着电瓶通勤车,带着胡荣国,陈一菲,王秋明等剧组人员在将军岛的柏油路上缓慢的行驶。
陈一菲和张晓柔坐在最后面,好奇地看着周围的环境。因为王秋明要不时的拍照片,走走停停,就算是行驶起来也要非常慢,可能比走路还要慢,所以小小的一座将军岛,走了半天还没有走过一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