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还处于杜如晦去世的悲痛中。岭南道那边就传回僚人叛乱的消息。岭南道位于大唐的最南方,地广人少,山林众多,还是部落文化。在这个时代,将犯人发配到岭南,就是将人丢到语言和文化都不同的地方,是一种很残酷的惩罚。但那个地方是属于大唐的!故而岭南道叛乱,大唐得出兵平定。一众将士纷纷上书,愿意率兵平定!不过李世民没有立即出兵,而是召集大臣商议。方源作为长安令,又有平乱经验,被请来一同议事。“朕即位三年以来,僚人叛乱就发生了三次!”“太上皇在位九年,僚人叛乱就发生了九次!”“一年出一次兵,那群没开化的僚人不嫌麻烦,朕还得考虑国家财政,你们说,有没有什么办法一劳永逸的!”李世民气冲冲说道。僚人的问题已经是历史问题了。因为文化和习俗的不同,距离中央又太遥远。一年大大小小的叛乱不少于一次,很让朝廷头痛。不平定的话,会影响国家的威信,严重的话会动摇国本。平定的话,年年都派兵前往,劳民伤财不说,士兵也会有损失。“陛下,大军横扫吧,把他们打到服为止!”“我们现在已经平定外乱,有那个时间和精力平定他们!”李靖作为兵部尚书,第一个发表意见,豪气道。覆灭东突厥后,他的声望一时无两,被人称为当世军神。尽管李靖时刻警惕自己不要得意忘形,但偶尔还是忍不住飘飘然。“一年打,两年打,都打了十几年,还是没有将问题解决,可以说明僚人问题单单是战争不能解决的。”“陛下,臣以为,僚人依附山林而居,当拊以恩信,以恩德治理他们,教化他们文化,他们自会归属我朝。”长孙无忌反驳李靖,还提出自己的想法。“语言不同,文化不同,怎么以恩德治理,怎么教化他们文化?”李靖略显得不满,在长孙无忌说完后,就进行反驳。“语言不同,但不代表不能交流。”“文化不同,但不代表不能交融。”“花点时间,两地交流,总是有用的。”长孙无忌脸色平静道。“花点时间,是花多少时间?”“两地交流又是怎么两地交流,我们很远的,也没那么多人才。”李靖冷哼道。“想要做成事,花多少时间都是值得的。”“没有人才,那就制造人才,扩招科举人选才行。”长孙无忌沉吟片刻,沉声道。“事情不是这样说的。”“哪怕是百年大计,也得知道花多少时间,而不是乱投精力下去。”“扩招科举人才,招到的都是世家子弟,他们恐怕不愿意去岭南,臭了朝廷名声而已。”“依我说,大军横推,狠下心来,将他们彻底打服,才能真正杜绝一年又一年的叛乱。”李靖神色慢慢恢复平静。他不是鲁莽的将军,而是统帅,有灵活的头脑。“好了!”“还有其他的想法吗?”李世民打断了两人的辩驳。不管是长孙无忌还是李靖的想法,都有问题。长孙无忌的问题是不知道时间成本,以及士子们大概率不会前往岭南,而且还真的可能会影响科举。李靖的问题是只想到暴力解决问题,但朝廷对于岭南道是不熟悉的,那边山多林多,不是平原,不好开战。“陛下,臣以为可以参考西汉对南方的治理,以俗治俗。”“肯定他们风俗的同时,再派人注入我们大唐的文化,最好是两边同婚,让我大唐女子出嫁僚人,教化他们后辈。”“如此,二三十年后,大部分僚人的后代就会慢慢被我们同化,朝廷再加以控制,引导,招揽等等,岭南的问题得以解决。”房玄龄站出来,缓缓道。话落,包括李世民在内的众人露出沉思。“臣以为,这个方法不是不行,但同样有很多弊端。”“比如说要出嫁多少女人,才能使得大部分僚人的后代被我们同化?”“又比如说,我们大唐的女人嫁过去,会不会只成为生育工具,而没有地位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一点是,现在我们大唐要休养生息,将人口提上来,这个时候嫁出去大量女子,国情怎么办?”王珪也站出来。但他不像长孙无忌一样反驳李靖。仅仅是提出自己的意见,对房玄龄的计划提出问题。“确实是个问题!”“还有其他相反吗?”李世民叹息一声,失望道。天下经历隋朝大乱,民生凋零,人口稀少。现如今大唐才休养生息几年,还需要大力发展人口。这个时候将大量的女子嫁过去,对大唐来说就是一个负担。房玄龄也叹息,知道自己的想法有很多问题,失落地回到位置上。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众人沉默,思考着对策。众臣中,方源犹豫了良久才站起来。“陛下,臣有一策!”方源恭声道。他本不想出风头的。但是想了想,这个时候表现一下,晋升刑部侍郎的时候反驳声音应该没有那么大。于是方源站了起来,准备将模湖记忆里的历史记载搬出来。“讲!”李世民有点意外。他今日叫方源过来,只是让方源露露脸的。好让他日宣布方源晋升刑部侍郎的时候,在场的大臣们少点反对。但不曾想,年纪轻轻的方源竟然也有想法,而且还敢在这么多大臣面前说出。要知道,今日御书房聚集的,除了方源,其他都是四品以上的大臣,国家的真正大臣。现场众人纷纷看向方源,有好奇,有惊讶,也有轻蔑。“众所周知,岭南僚人以部落为主,每个部落的首领叫土司,他们的制度是土司制度。”“在他们的部落中,土司就像是我们的皇帝一样,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管理着部落里的男女。”“僚人的叛乱,归根结底就是各个部落土司的叛乱,是他们不想朝廷夺取他们对岭南地方的控制。”方源缓缓说道。随着方源将岭南情况说出,在场众人的神色都慢慢变得认真。包括李世民在内,朝廷对岭南的了解都是非常有限的,几乎是放养状态。其中有几个原因。一,岭南太远了,一直都是南蛮的称呼,朝廷对岭南不看重。二,朝廷就没有真正将岭南当作是大唐的领土,它属于大唐完全是因为历史遗留下来的。三,大唐没有那么多时间治理岭南,武德年间多数是平定诸侯内乱,贞观这几年又有东突厥这个大敌。“臣以为,朝廷可以承认岭南每个部落的土司,册封他们为大唐的官员,比如封为刺史,俸禄待遇等等,以最高给之,每年次对他们进行慰问。”方源继续说道。还想继续说下去,但这个时候有人打断。“我们封他们官,他们会接受吗?”“岭南大大小小的部落估计有数百上千个吧,这得给多少俸禄待遇啊?”“至于慰问,他们部落首领,需要我们的慰问吗,缺我们那点礼物吗?”户部侍郎崔振堂起身,沉声道。其他人没有说话,看向方源,等方源的解释。“崔侍郎问得好。”“我们承认他们的地位,封他们的官,不需要他们付出什么,白拿的好处,正常人来说,都不会拒绝吧?”“退一步来说,他们虽然屡次叛乱,但如果可以选的话,他们也不想叛乱吧,毕竟底层的僚人会不满的。”“拿了我们好处,解决了朝廷敌对问题,我以为是可实行的。”方源朗声道。现场不是大臣下意识点点头。“朝廷给他们好处,是为了什么呢?”崔振堂继续问道。“为了光明正大插手岭南内务啊。”“他们都是我们的官了,我们小小管一下没问题吧?我们再时不时关心底层的僚人,也没问题吧?”“时间长了,底层百姓就知道大唐的后,后续的叛乱,相应者必定会变少。”方源呵呵笑道。“万一他们不吃这一套呢?”崔振堂脸色有点僵。原本想要反驳方源的,但方源对答如流,听上去比前面几位大臣都要好。这让他的计划失败,心情不美丽。李世民神色变得郑重,露出认真聆听的神色。他也是担心这一点,万一僚人部落首领不吃这一套呢?“也许会有,但肯定不会全部。”“我们都知道,岭南是南蛮之地,贫困潦倒,生活艰苦。”“我们给他们好处,他们肯定会心动,或者还会觉得就算骂了我们的东西,我们也管不到他们。”“而且还有一点,岭南部落各个首领不都是一条心的,总会有人想要得到我们大唐的好处,甚至是庇护。”方源自信道。这一次,崔振堂张张嘴,没有继续问下去,回到位置上坐下。“说得好!”“想法很值得讨论!”“还有吗,说完了吗?”李世民开心道。方源的想法给他打通了一个思路。朝廷可以按照方源的想法讨论和完善。“还有!”“朝廷肯定他们的地位之后,在他们部落里设县,县令由他们部落里选举出,同样给予俸禄和福利,但有条件,得符合朝廷三年一调政策!”“另外,县丞,主簿,以及博士等等,从朝廷中选拔过去时间长了,十年八年或者二三十年,时机成熟后,将岭南的县令调出去,将那些县丞和主簿升上去。”方源继续说道。“还有吗?”李世民眼神更亮。按照方源的计划,岭南将会由大唐掌控。而且这个方法还可以运用到其他边缘地区。,!“还有一点,就是大家关心的教化问题,以后朝廷尽量不要施行死刑,改为发配岭南,由他们负责教化当地人,将功补过,有回归的机会!”方源最后说完。以上,是方源对某历史中的模湖记忆。因为没有提前总结,所以说得比较粗糙。“好!”“说得好!”“诸位,你们觉得如何?”李世民拍手叫好。这法,是真的好,比李靖、长孙无忌、房玄龄时候的都要好。按照方源的计划去执行,估计都不需要完善,就能够将岭南拿到手。如果能够兵不刃血拿下岭南,李世民还是非常想要掌控岭南的。毕竟岭南在名义上就是大唐的领土,也是有很多资源的。“甚善!”“我觉得可以!”“长安令所言极是!”众人纷纷起身,表示自己的想法。众人看向方源,眼神变了变,带着惊叹。在场之中就是方源年龄最小,见解却远超过他们。这不得不佩服,甚至还佩服已经去世的杜如晦,慧眼识珠。方源讪讪一笑,装作不好意思向李世民行礼,又向众人行一礼。风头出了,没有必要再表现得骄傲,低调点比较好。“陛下,臣以为,还是要一战才行。”“现在僚人叛乱,得平定之后才好推行长安令的策略!”“要不然,僚人以为我们大唐羸弱,实行下去怕是困难重重!”李靖见众人再次坐下后,提议道。“诸位以为呢?”李世民神色慢慢变得凝重,沉声道。确实,战争是很有必要的,毕竟岭南道已经叛乱。如果连叛乱大唐都不出兵,那天下人如何看待大唐?“臣以为李将军所言极是!”包括方源在内,都觉得这一战是有必要的。只有将他们平定后,才能更好地推行政策,助力小一些。“有主将人选吗?”李世民点点头,沉声道。“陛下,臣愿带兵前往!”李靖第一时间表态,朗声道。“区区僚人,岂能让李将军出征?”“陛下,臣愿意前往,势必平定岭南乱!”兵部侍郎侯君集朗声道。“陛下,出征将军或者不需要急着那么快决定。”房玄龄起身说道。平定岭南是小问题,大唐出征十多次,都能够平定。因为大部分时候,朝廷的军队到岭南并没有真正开战,去到就停止了叛乱。出征岭南,就跟捡功劳一样,许多人都盯上这个美差。方源也想到这一点,想要提名薛博武出征。:()五年县令,亿斤粮震惊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