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些事我们不是不敢做,而是不想做、不屑做。
我们称作不为。
它是我们的道德底线。
如果说法律是裁判员,那么道德就应该是守门员。
恰恰是许许多多最平凡人的不为,守住了这个社会的底线。
接下来的日子,公公一个人在那里疗养,也不知道效果怎么样,打电话说还可以。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20天过去了,公公一个疗程时间也到了,小叔子就把他接回家了。
看公公回来后还是气色不太好,情绪也不高。
她想应该有必要和公公长谈一次了。
在这二十天里惜媛也想了不少。
她既然决定和公公断绝暧昧了,就不会再改变,以后想的就是如何拒绝和如何善后了。
不会再想到回头。
旅游游泳池里的那次不算妥协,是为了更好了断的权宜之计。
拒绝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和智慧,够他们学习一生。
不会拒绝会使他们困扰。
盲目拒绝又容易造成伤害。
她想过,拒绝公公暧昧可能会出现三种结果,第一种就是使公公对她的这种感情转移升华为友情亲情,进而彼此欣赏、尊重、关爱。
这是最好的结果,难度也最大。
第二种就是让公公无可奈何的接受事实,让事件回到原点,彼此成为过眼云烟,在心中形同陌路。
这种虽不完美,但最安全有效、简单可行。
第三种就是公公由爱生恨,反目成仇。
这是最坏的一种结果,也是她最怕得到的一种结果。
第二种结果其实在公公住院前已经基本达到了效果,可惜事实证明,她把事情想简单了,公公很难接受这种打击。
紧接着她延缓拒绝的办法又一次失算了。
人的感情是很复杂的,有时也是不可控的。
历史告诉我们,事情可以安排的很精细周全,但往往是人的感情改变了事件的方向。
所以她一直认为知人者智,自知之明,洞悉人性才是最高深的学问,她还差很远。
惜媛考虑的不是现在,而是将来。
她可能是因为多少受了早年父母离异和小时候一些不好的经历的影响,所以她有一种天生的忧患意识,时常没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