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江南岸,又是一年花开时。
贾政接到了正式的调令,他升了工部郎中令,并让他择日回京。他便和王夫人说了这件事。
王夫人自是高兴,笑道“老爷既升了官,咱们一家也能回京了,真是大好事!”
可是贾政却叹了口气。
王夫人细看贾政神情,也有了一点猜测,便道“老爷担心孩子们回了京城反而不自在了吗?”
贾政点点头,又道“我本意是想让孩子们自在随心地长大,如今在扬州好在可以放任他们。若是回了京,府里规矩又严,总不好仍像这里,大家玩玩乐乐,不顾及什么规矩。”
贾政顿了顿又道“夫人管家多年,自然知道其中烦难。如今辛苦凤丫头料理着,夫人抽身了。待回去了,夫人又少不得理事,外面事事要你应酬。我都替你嫌烦,你却一点也不操心。”
王夫人却说“不过都是应当做的,哪有什么烦难可抱怨的?”
贾政忽然意识到自己言语失当,又握住夫人双手,笑道“夫人想家了,想念珠儿,想念老太太,我本不应当说刚才的话,是我一时大意了。”
“抛开这些不提,我也担心孩子们。也许在扬州的生活确实太自在了!”王夫人重重叹了口气。别说孩子们了,就连她在扬州这两年,都体会到了从没有过的自在舒心。
贾政又道“不说这个,夫人要不找机会问问妹妹愿不愿意随咱们进京呢?”
王夫人略微惊讶,说道“待我问问看吧。”
贾政点了点头,说道“老太太肯定愿意咱们带着黛玉一同回京的,如海那边应当也没什么不答应的。我是真心想让妹妹与咱们一同回京,她在金陵只有一个哥哥,再无什么亲人。反而在京城有你这个姐姐,还有二哥,有血亲伴着,总是好的。”
王夫人自然知道贾政所言是考虑到她的缘故,便笑道“老爷总是这么体谅我。”
贾政笑了笑,便说“夫人既要谢我,应该拿了谢礼过来,显得郑重一些。”
王夫人想了想,起身为贾政倒了杯茶,说道“清茶一杯,略表谢意。”
贾政喝了一大口,叹道“为何比我自己倒的茶更好喝呢?”王夫人但笑不语。
玩笑罢,贾政又正色道“只是我担心宝钗有自己的主意,也许不愿意回京吧。你与妹妹说时,记得叫宝钗一起。她若不愿意也无妨,以后也有机会相聚。”
王夫人也知道宝钗是个有主意的,薛姨妈也很听宝钗的话。有宝钗在妹妹身边,纵然她们不去京城,王夫人也很放心。
贾政因忙着交接公务,没时间再一一和孩子们细说,王夫人自然揽了这个差事。她先与薛姨妈说了这事。
薛姨妈听罢,便道“姐夫高升,自然是好事。只是进京一事,我却···”
宝钗听罢,却道“母亲有什么犹豫呢?”
薛姨妈拍了拍宝钗手背,说道“且不说咱们家的生意大部分都在江南,还需要你来操心。单说你哥哥那么难以管教,我只怕去了京城更束缚不住他。”
宝钗略微思考便道“母亲无须忧虑这些事情,我只觉得您与姨妈姐妹俩可以日日相伴,就是最大的好事。
您若是因为我和哥哥而不愿意与姨妈进京,到时您孤零零的,身边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岂不是我们不孝吗?”
宝钗见母亲神情松动,又道“姨夫姨妈盛情难却,母亲就不要推辞了!”说罢又凑在母亲耳畔道“若是在贾府母亲觉得不自在,咱们家在京里也有屋舍,到时再搬出去,也不妨事的。”
“宝钗这丫头,总是那么多道理!”薛姨妈将女儿搂在怀里,慈爱地抚摸。
王夫人见状,自然知道宝钗说动了薛姨妈,便叹道“还是宝钗能言善道,比我说的话管用多了!”说罢,又叹了口气。
“姨妈何故叹气呢?”宝钗将点心盘子捧到王夫人面前,问道。
“我和你母亲小的时候,她比我更顽皮一些,只是她却很听我的话。凡事老爷太太不让她做的,她便要试试,但我若劝她一句,她总很听话。只是如今,却大不相同了呢!”王夫人笑道。
“有这回事吗?我怎么不记得了!也许是姐姐撒谎了呢?”薛姨妈故意道。
“我才不和你计较,一把年纪了,反而又活成了小时候那个顽皮样子了!”王夫人笑着摇摇头,拈了一块点心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