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城。吴文华等待了他想要见的人。原巡盐御史林如海。姑苏林家,祖上世袭侯爵,家道中落,到了林如海一代,已经沾不上祖上什么光。于是便以科举出身,高中探花,先是兰台寺大夫,后来到扬州担任巡盐御史。因此。在南京,江淮一代名气极大。吴文华比林如海小十几岁,都是当地少年成名的人,自然交集不少,算得上是往年交。在科举一道上,吴文华向林如海请教了不少。阁楼中。看着满面荣光的林如海,吴文华就知道,眼前这名和平辽侯是姻亲的罪臣,在辽东过的不错。“林公高瞻远瞩啊。”吴文华讽刺了一句。林如海闻言,不以为意,随意的坐在他身侧。“吴兄这趟辽东之行,可有高见?”“有珠玉在前,瓦石难当,不敢班门弄斧。”这句话倒是说的真心。论科道,自己的名次不如林如海,而且对方又是科道上的前辈,在老家当年的名声,远比自己要高。更有当年指点之恩。林如海点点头,没有太过谦逊。在朝廷上,他是罪臣,而对方贵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两者现在的身份,犹如一道鸿沟。但是学问一道上,达者为先,当仁,不让于师。“辽东不同于内地。”“的确,人心不古。”吴文华露出了冷笑。见对方成见很深,林如海笑了笑,亲自为他斟茶。“自从你赴京之后,我俩已经十余年未见,想不到你还是当年的性子啊。”人生匆匆。吴文华看着已经有了白丝的林如海,心中也情不自禁的松动。“林公一世英明,当保重为好。”“我哪里还有什么英明,不过是发配边疆的一老叟罢了。幸亏有平辽侯的恩情,平日里读读书,学学西方的书籍,也算是没有白费时光。”林如海当然不是为了和吴文华闲聊。金江镇虽然气势如虹,犹如初升的太阳,但新瓶装旧酒,和王朝之初没有二致。而他拜访过不少西方的教士,和王丰肃也秉烛夜谈许多次。对学问一事上,有了更多的见解。犹如将军所言。高举薪火者,理应把薪火传承开来。“儒家博大精深,理蕴醇厚,自强不息,道法自然,其命维新,如何需要学习蛮夷?”吴文华听到林如海的话,心生不满。作为御史,他对自家的文化,当然是毫无疑问最支持者,听不得半丝其余的话。作为大周国内最顶尖的儒者,他自然不是短视之辈,各种经书信手拈来。对历史同样熟络。“科举兴盛之后,自隋唐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宗族克礼,百姓尊礼,皆教化之功。任何来到我中土的夷人,莫不惊叹为富庶之地,乃至你口中的景教人士,不也记载我中土为天堂。可见我教之功也。各国都潜心朝拜,无不获得我国典籍,以从中寻找治国的良策。林公却改道学西方的典籍,实乃因小失大也。不如当年之大贤,以十三经,依据“心”,“性”之学,将儒释道合为一体,集大成于理学。乃至我朝的“心”学等各学,莫不是贤者之功,更新罔替,越发的圆满功成。可见我教之深广,人一世都无法研究透彻,然林公半道不精,又改去他学,岂不是走上了歧路。”吴文华的长篇大论,让林如海感叹。未来辽东之前,吴文华所言,正是他所想。儒教的学问之深,包含万象,与时俱进,多次革新,朝鲜不提,哪怕是日本,朱学也大行其道。“天赋人权,人人平等。”林如海轻轻的说了一句。吴文华犹如五雷轰顶,脸色煞白,又白转青,最后轰的一声,站了起来。颤抖的手指着林如海,震怒的一时间说不出话来。西方这种思想还未彻底流传开来,但是通过和王丰肃的交谈,林如海已经看到了雏形。正如儒教之初。面对新的思想,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有改革者,让儒释道三教合一,当然也有保守者。同样。面对西方的文化,有深受儒教文化,“一物不知,儒者为耻”的思想的人。有恪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古训的践行者。那么。也有冥顽不灵,恨不得杜绝一切异说的保守者。林如海认为应当求融通,致中和,以应对新的文化发展,可惜人心坚固,哪怕是辽东的官员,也很难获得人们的认可。不少人对王丰肃等教士,避之如虎。林如海刚才那句,动摇了三纲五常的大逆不道之言,让吴文华恨不得手撕眼前的人。深吸一口气,他恨恨的说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乃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忠君,孝父,从夫。“林公,你……你置君,父,夫于何地?你自己不是父亲吗?你自己不是夫君吗?那你又算什么?难道你要无君无父?这就是你所学的西方典籍?”林如海安静的看着吴文华,没有因为对方的指责而心生动摇。儒家的核心有忠君。君权天授。君即是天。那如果君都变了呢?年轻的时候,从贵族落魄子弟到儒家达者,中年经历丧子之痛,晚年官场被贬,林如海的一生中,经历了太多变化。在辽东所见所闻,有他熟悉的,也有他不熟悉的。而最让他诧异的是将军身上的气质。有一股人人平等的意味,他感受到了。加上和王丰肃等人的交流,更加确信了这一点,将军身上有融合了多股文化的味道。林如海的认知,在这个时代中,已经可以说是国内最顶尖的一批人。如此大变之局。朝廷能不能稳固国势,他并不看好。国家有今日之困顿,正如将军所言,不是因为民乱,不是因为兵变,更不是因为叛乱。而是国家积弊日甚,到了王朝的末期,摆脱不了封建王朝的宿命。何谓封建?三纲就是封建,人分六等,这种社会形态性质就是封建,和西方国家封建邦国的封建不同。将军认为。朝鲜因为金江镇的崛起,早就脱离了战争的威胁,有了和平的国情,这些年却一直没有改变,反而越发的困顿。因为朝鲜到了王建王朝的末期,朝纲僵硬,积弊日甚,无法自行脱变。就算再给一百年的时间,也不会有新的变化。朝鲜有大周这个宗主国的存在,国小而民寡,可以维系下去。大周不同。陕西的民乱且提不提已经平定,只要大周不改革,触动权贵的权益,那么民乱就不会止歇。因为汉人百姓还有另外一股思想。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以。百姓们虽然见识不足,但是有改变的勇气。在辽东的这些年,林如海认为将军也是学问上的达者,只不过并不是儒家学问上的达者。而这些年,将军已经证明了他的眼光和才能。那么。将军最后会入主中原吗?无论是天时,地理,人和,将军无不全占,林如海不认为谁能比的过将军。介时。儒家该何去何从?林如海想要改变儒家,但是他想要的改变,太过巨大,可以说要改变儒家的核心思想。吴文华万难接受,不愿再和林如海交流,匆匆的离去。不过林如海并没有绝望。到了他这把年龄,没有了年轻人的急躁,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心中所想做成。犹如他当初和王丰肃秉烛夜谈时,同样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最后不也认清了么。金陵繁荣,书社多。种下一颗种子,会有人探究,而发生变化的。~~~~~~朝鲜军开始了撤离,准备回国,就连驻扎镇江,后来驻扎辽阳的五千朝鲜军,也踏上了归国之路。冯胜之留在沉阳,恢复民生,带领官员清丈田亩,整理地方。同时把当初从福建兴华府移民的两万余人,迁移到了沉阳,在沉阳进行屯田。开原城留两万兵,由刘承敏驻守,把守辽长城,防备多尔衮。沉阳一部,海州一部,镇江一部,海州一部,还有寛旬一带,各地派驻大军。军资由当地官府供应,避免了其余的消耗。沉阳,开原人口少,移民之事还需要继续下去。蛮族清点后,除了屠夫和刽子手,留下了近三十万的人口,缺少物资。以工代赈。由官府安置。诸事托付,唐清安带着两万大军,五千亲卫营,离开了沉阳,回归金州。海对岸登来两地,朝廷设立了登来两营。金江镇也要在旅顺设立大营。林如海在海州等候将军。他特意见吴文华,当然不是随意之举,是和将军商议过,特意于此。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将军虽然还未打下天下,也远没有举动,不过哪怕是治理辽东一地,也不是轻易的事。前明朱元章。从和尚到君王。人们只看到了他的成功,却忽视了他的努力。朱重八。大字不识的文盲,打天下的过程中,最艰难的时候都不忘记读书,只这份毅力就不是常人可比。“吴文华离开时什么样子?”唐清安笑道。林如海想了想。“闻我言,犹如遇到了精怪。”“哈哈哈。”唐清安忍不住大笑。:()红楼从辽东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