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小说网

永久小说网>红楼从辽东开始吞噬 > 第四百五十九章 汉高祖后人(第1页)

第四百五十九章 汉高祖后人(第1页)

三水府府城只是一座边城,人口不多,是以军户为主的城池,只要控制了将领,带走了当地的卫所兵,危险就降到了最低。但是咸兴府不同。是整个咸镜道人口最多,经济最繁华,地方两班势力最深的中枢所在。军事上的胜利是关键,而政治上的胜利,是维护稳定的关键。金江镇和长津特殊的关系,中间有些小问题,但是最后军队还是顺利的入城了。结果出乎了人们的预料。长津城按照去年的打探,是没有多少军兵的,但是现在才发现,城里有不少的军队。收到紧急传报的武震孟,没有鲁莽的行动,李成贤则主动冒着风险,去接触当地的府使。府使比府伊要第一级。“把三水的两千朝鲜卫所军派出城,让李道信盯紧一点。”武震孟没有浪费时间,为了不让朝鲜军中有人通风报信,把他们调出了城。“好多蒙古人。”“好像还有蛮人。”……城中的大户们,隐隐感觉有些不对劲。既然平叛,为何不去平安道,而是转了个大弯,来到了咸镜道呢?幕僚向府使提出了疑虑。“还有三水府的朝鲜卫所军中,我认识的将领都没有看见,刚准备去打听,却被调出了城。”听到幕僚的提醒,府使才后知后觉,但又不敢相信。金江镇和朝鲜双方结盟多年,难道会攻打朝鲜吗?朝鲜好像没有得罪金江镇吧?“不会吧,可不能冒然得罪天军,不然后果我可承担不起。”府使更担忧自己的前程。“府使,我去一趟三水,您命城中各军仔细防备,如果我猜错了,那也没有损失,如果我预料的没错,还请府使早做准备。”幕僚提出了他的担忧。咸镜道是有争议的地区,金江镇全占了辽东,收服了蛮族,野心必然暴增。会不会对咸镜道有吞并之心。谁也说不准。幸好。为了防备平安道的叛军,张孟之府伊加强了长津的军力,否则的话,是无法应对金江军的。长津是平安道和咸镜道两道之间,最重要的通道,是重要的军事地理要城。和平安道的熙川城有相似的作用。府使对幕僚的话半信半疑,但也不至于不信,所以得知李成贤登门,连忙请对方进来。两人落座后,看茶倒水,寒暄一方。长津府使终于试探的说道。“李适不知天高地厚,违背纲常伦理,实乃无君无父之人,也违逆了上朝的礼道。虽然当下势如高涨,但是当天军入朝,必定身败名裂。”李成贤笑道。“李倧乃我朝天子亲封的国主,是朝廷认可的国王,且朝鲜和我金江镇结盟多年。国内兴起宵小,我金江镇得朝鲜国主的求救国书,当仁不让,必定入朝平叛。犹如当年朝鲜被倭寇入侵,汉城被占,已有亡国之危。我国得藩国形势,朝鲜老王痛哭哀求,上下感同身受。一封旨意而下,十余万大军当即入朝退倭,恢复朝鲜社稷,拯救万民。”“上朝多次的恩情,朝鲜上下皆不忘。”长津副使感叹道,随后突然一句,问:“听说叛军势如破竹,汉城危在旦夕,为何金江军要从咸镜道绕道呢?”“叛军主力南下,身后只有龟城,金江军只要攻破龟城,则断绝叛军根源,败亡就在眼前。”“唉。”李成贤摇了摇头,忍不住长叹一声。“辽东战事多年,好不容易止戈,将军仁爱,放各军老兵归乡,突然收到朝鲜国主的求援,上下皆惊,实在是无兵可用。”“啊?”长津府伊倒是没有听过这个消息,又觉得不对,既然无兵可用,那城里城外的军兵又从哪里来?李成贤主动地解释。“为了挽救朝鲜局势,将军征调草原,蛮族各部,才凑了数万兵入朝。不少的蛮兵出自赫图阿拉城,所以才从咸镜道借道。”这个理由站得住脚。长津副使也听到城中的惊叹,关于金江军中,大部分都是蒙古兵和蛮族兵。正合李成贤的说法。而且赫图阿拉城靠近咸镜道,也符合李成贤所言。李成贤反问起长津府伊。“为何城内如此多兵,却不去救援汉城呢?”“说来惭愧。”李成贤的反问,让长津府伊坐蜡,一时间吞吞吐吐起来,忘记了试探对方。咸镜道有兵,却不想出击平安道叛军。一则兵力虽有,但叛军精锐,担忧战败。二则咸镜道的两班和平安道的两班关系千丝万缕,虽然不会出手帮助叛军,却也乐于捡漏。三则咸镜道的军兵除了论调的五卫官兵,大部分都是本地兵,没有两班的支持,很难远离家乡作战。家丑不可外扬,长津府伊含蓄的找了个理由推诿过去。李成贤从府伊处归来,武震孟也把长津城中的军队打探清楚,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方是卫所军,由咸兴府伊调派而来,人数最多,高达三千余。一方是本地的乡兵,良莠不济,有两千余人。最后一方是日本人。“日本人?”李成贤思考了一阵,抬起头惊疑道,“难道是他?”武震孟点点头。“正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人。”“谁知道是不是真的。”李成贤怀疑道。“应该是真的吧?不然很难解释他的行为,遍观他所作所为,都符合他的说法。”李成贤不在探究此人,而是询问武震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长津城形势复杂,很多人都起了疑心,刚才我去见长津府伊,也试探了我几回。不可再拖,拖则生变,你准备怎么解决长津城的军队?”三水城人少,兵少,虽然是第一关,却很顺利的解决,长津城本来在计划中,也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了隔壁。为了防备平安道,长津多了数千兵,城内高达七千兵,让武震孟不敢轻动。他虽然兵更多,但是来源杂,必须先做好万全的准备。在陌生的土地上,他不能失败,一次失败就预示了金江镇的计划破产,以后更难再收复咸镜道。兵当然越多越好。可惜金江镇无力给他更多的兵,而且也无力供应他更多的粮资。两万大军远征,衣甲武器粮食都由金江镇独自供应。在旅顺的商贸。去年一年中,火药由十一两一桶,降到了五六两一桶,无利可图,国内商人都不在运卖此商品。为了储备战事,官府加价大量采购,商人们闻到了味道,很快就恢复了十一两,最高的时候,竟然达到了十六两一桶。管中窥豹。没有朝廷以税赋形式征集物资,纯靠商贸购买,各项商品的成本,翻了十倍不止。犹如当初金江镇从国内获得船只,大周工匠的徭役,各地官府以实物缴纳的税赋,在官方船厂建造,一艘船的成本才百余两,甚至只要数十两。数年前,朝廷越断绝了供应金江镇船只。金江镇有地利之便,连国内对大木的需求都来自辽东,属于金江镇的特产之一。以此扩大了船坞的规模和数量,加上多年从内地招募船匠,大致上解决了这一项难处。种种背景下。武震孟手中的两万兵,已经是今年金江镇能供应的极限,除非从朝鲜境内劫掠。山水府的官仓是空仓。长津府的官仓,估计也是空仓,从当地士兵们的脸上的菜色,就能推算出来。朝鲜的官府要是有积蓄有钱粮,也就不是朝鲜了。但是地方上的两班有钱有粮。劫掠的对象,就只能是地方上的两班阶级,可惜,金江镇不能劫掠他们。会把整个朝鲜推倒金江镇的对立面。当年日本入侵朝鲜,二十万大军的粮资,日本本土供应不了,很多军队劫掠地方。造成的后果就是各地的义民,地方上的两班阶层,各自掏空家产,征集乡兵。少则数百,多则数千上万,不可计数的义民,让日本军退回了城池中。老奴侵占辽东后,也派军入侵朝鲜,同样劫掠,同样的遍地义军,让八旗军退出了朝鲜。两班阶级,就是朝鲜的民意。金江镇要从本土,翻山越岭,绕道未修道路的奴儿干司,然后从三水府运送进朝。供应大军作战,做到对地方秋毫不犯,以免激起两班的反抗,顺利的收复咸镜道。武震孟的责任重大,需要面对的形势,也极为的复杂,光靠蛮劲是不行的。“我认为你应该去见一见那名汉高祖后人。”武震孟拜托了李成贤。“你认为他会支持我们?”李成贤反问道。武震孟摇了摇头。“不知道,试一试,如果不能成功,我就孤注一掷,强硬的整编长津城军兵。”李成贤同意了武震孟的要求。他以前主要在朝鲜南部,对朝鲜北部的形势不太清楚,和这名多年驻守咸镜道的日本将领没有打过交道。但也听说过此人的来历和大名。“只要此人支持我们,那我们不但可以顺利拿下长津城,更可以此人的威望,压服朝鲜军中不稳的动静。”“好,我尽力说服他。”李成贤点点头。(本章完):()红楼从辽东开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