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诸葛亮领军来到襄武城下,举郝昭帅旗、金鼓于城下,劝降游楚。游楚看到城下的各色旗帜,再听到郝昭已经大败而逃,当下就脸色灰白。他对着长史马颙和参军公孙徵说道,“襄武已是孤城,必不可守。吾乃陇西太守,有守土之责,若能守之,吾必死守。”“然如今城不可守,若强拒蜀虏,不过是令城中百姓受战乱之苦罢了,吾不忍为也。”于是便亲自对着城下喊道,“且请让某先安抚城中百姓,后日开门投降。”城下的士卒把游楚的话传回汉军营中,魏延得知此话,大是恼怒,便劝说诸葛亮道,“丞相,前番他亦是说一个月后就投降,谁知前前后后已经拖四个月了。”“如今东边三郡早定。唯有陇西,仍欲顽抗天兵,末将觉得,他这个话,不过是在拖延时间罢了,不知又有什么诡计。末将请命,直接攻城。”诸葛亮却是没有立刻答应,他看着不远处的城池,突然开口问道,“冯明文,你觉得如何?”冯永一听,连忙说道,“依末将看来,丞相不妨答应他,左右不过是多等两日罢了。”一旁的魏延听到冯永这个话,顿时手握刀柄,对着冯永怒目以视,“竖子何知?”冯永斜视魏老匹夫,冷笑一声,“当初魏将军欲领一军出斜谷,让丞相自出陇右,扬言定然能一路直取长安潼关,照目前看来,可乎?”魏老贼,你当老子现在还是和刚到汉中时任你揉捏时一个样?连襄武城都攻取不下来,还想打长安取潼关?魏大嘴子!郿城的曹真都够你喝一壶了!魏延大怒,踏步上前,“锵”地一声,长刀半出,作势欲逼上来,喝道,“竖子,安敢辱我?找死吗?”冯永看到魏延一副欲择人而噬的模样,心里微微一惊,不禁后退一步。关兴一看不对,连忙站到冯永面前,对着魏延说道,“魏将军有话好好说!”冯永心里一安,左右看看,心道老子的婆娘关姬不在这里,不然看她怎么收拾你!诸葛亮知道两人有怨,颇有些头疼,当下便开口斥道,“军中阵前,你们这样,像什么样子?莫不是欺军法不严?”魏延哼了一声,这才把刀还回鞘里,忿然退回原位。关兴亦退。“冯永,你说,答应对面的理由是什么?若是说不出个一二三来,看吾怎么收拾你。”诸葛亮又转向冯永,脸色不善。冯永自然知道魏延为什么要想着攻城。他轻兵急行到陇西,欲不战而取襄武,却没想到一个不防,被游楚逼退。然后郝昭领大军到来,让他又只能退守南安郡的豲道。前些日子诸葛亮领军过来汇合,他又是主动请命攻城,却被郝昭烧了个焦头烂额。连续受挫于襄武城下,只怕他早就对这个襄武城恨之入骨。再加上北伐以来,唯有他这一路没有立下功劳。眼看着襄武已经是北伐的收官之战,他还是寸功未立,以他那个眼睛长在头上的高傲性子,只怕是觉得自己脸面尽失。所以襄武这个最后捞功劳的地方,他自然不愿意放过。但冯永岂会让他如愿?只听得他徐徐说道,“丞相,如今看来,襄武必破矣,只是看它早破还是晚破罢了,若强攻之,日定然能攻下。”“但强行攻城,城中百姓则会遭到兵灾。到时父子骨肉因此生死殊途,必有怨起。如此一来,岂不是徒添日后治理陇西的难度?”“再则,就算是用抛石车砸开城墙,最后不还是要将士攻入城内厮杀,岂不是又会有伤亡?”“故依永看来,不若先答应他,再等两日。两日后若是他不投降,那便是失信于人,我们攻城,乃是逼不得已。”“到时城中百姓之难,罪皆归于彼,而非归于我。若是他如期投降,那就更好,大汉不仅可以保全将士性命,还可以保全城中百姓。”“用两天时间换来这般好处,何乐而不为?”冯永说完这番话,诸葛亮还没开口,魏延却又说道,“既起战事,岂能避免将士伤亡?若怕伤亡,岂能掌兵?不如回到后方养猪。”冯永顿时怒目而视,这老匹夫!“再则这襄武城,先是行诓骗之事,后又顽抗不降,如今见事不可为,再行故伎,实是可恶。若不加以兵威,日后说不得就有人有样学样。”魏延振振有词,“故不如趁此机会,不受其降,破城而入,以慑后来者。”冯永毫不相让,反唇相讥:“先帝起兵时,天下诸侯以屠城为常事,特别是曹贼,屠城之多,更是数不胜数。唯有先帝,以仁德行事,方能以织席贩履之身,延续汉祚。”“为何?只因先帝视天下百姓为大汉子民,故不忍加害。而曹贼,则视天下百姓为猪狗,故驱之屠之,不加以怜悯。”“若是能保全百姓,却偏偏要故意破城而入,与曹贼何异?”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都说三国时期人口大幅度下降,其实准确地来说,应该是三国鼎立以前的战乱,饥寒,瘟疫等,才是人口下降的主要因素。曹操那是不可否认的厉害,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战乱。但同时,他身上那个:()蜀汉之庄稼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