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诸葛亮的破绽是暂时不用想了。毕竟按司马懿的想法,双方目前还处于消耗耐心的阶段。当然,现在冯贼已经出现了。如果诸葛亮出兵前与冯贼约定好了时期,那么对岸很可能就会进入下一阶段:小规模试探进攻。不过对于司马懿来说,这都在自己的预料之中。只要坚守营寨,不给对面大规模渡水的机会,那一切就都在掌握之中。而且诸葛亮在没有十足的把握之下,也不可能大规模渡水而来。还是那句话,冯贼已经在北边出现了。那就意味着陇山那边已经没有了压力,那么驻守汧县的五万中军,随时可以从陈仓方向过来。诸葛亮要是真敢大规模东渡武功水,从陈仓方向过来的秦朗就可以随时威胁他的侧后方。诸葛亮自己都不怕首尾难顾,司马懿又有何惧?更别说到时候蜀虏首尾还隔了一条武功水。如此岂不是半渡而击加两面夹击?司马懿不相信诸葛亮会这么冒险。所以,现在就看谁的定力足,谁能先从其他地方破开局面,从而给正面战场施加压力,谁就能占据优势。得到了司马懿的指点,邓艾恍然大悟,连忙抱拳道:“大司马,艾愿请往汧县!”在关中屯田了几年,再加上平日里喜欢观察山川,假想攻防,邓艾对关中地形已经算得上是熟悉。既然大司马都说了,此时不好寻诸葛亮的破绽。那么剩下的,要么是冯贼,要么是邓芝。冯贼的话……大概也不用想了。桥山以北,乃是平地。天下能在平地上打败冯贼所率骑军的人,可能有。但邓艾知道,肯定不包括自己。至少现在不包括。所以剩下的最后一个方向,就只有邓芝了。司马懿很是满意,点了点头:“秦将军虽深得陛下信重,但为人低调,从不与人为难,你去了那里,他应当会给我几分薄面,不会看轻你。”邓艾感激道:“谢过大司马。”“明日我会派出一支运粮队,前往汧县送粮,到时你就是押粮官。”“诺。”与司马懿在得知冯永的消息之后,立刻就可以做出应对相比,汉军的反应就显得有些迟缓。毕竟确实就如邓艾所言,兵分三路,又无法互通消息,三路之间,自然就只能各自为战。对于丞相这一路大军来说,信息不足,就只能按出征前的计划,一步一步,稳打稳扎。这是一种稳妥的做法。就像司马懿所认为的那样,随着鼎足之势的正式确立,各国军队也不断走向正规化。两支大军的对阵,不再是一古脑冲上去拔刀就砍。就算是你想冲,人家也未必给你机会,反而有极大的可能是给对手机会。统帅需要从国家战争潜力、后勤保障、民心向背、交战时机等等方面去全盘考虑,而不仅仅是两军对决。这就是所谓的庙算。只是统帅所要考虑的,并不是将军所要考虑的。比如说魏延。看着北岸的魏国运粮队大摇大摆地经过,嚣张的模样似乎一点也没有把对面的汉军看在眼里,魏延就恨不得张弓拉箭,把那个领头的家伙射下马来。只是渭水实是太宽,不说是弓箭,就是军中的重弩,怕也是堪堪能射到岸边。更别说能射到远离岸边的魏国军队。“北伐北伐,这哪是北伐,分明就是儿戏!”魏延愤然道,“打又不打,空耗钱粮,何时才能击败魏贼?”言毕,他把手上的长弓掷于地上,让亲卫牵过马,翻身而上,向着五丈原驰去。进入军营,魏延翻身下马,大步流星地走到帅帐前。身为丞相麾下军中第一大将,一路上没有人会拦他。“魏将军。”“我想要见丞相。”“将军,丞相去武功水那边查看敌情了。”又不打算渡水击贼,天天看敌情,还能把魏贼看死?魏延听到这话,心里就是有些不耐,嘀咕了一句,然后转身向着武功水方向而去。夏日来临,雨水似乎多了一些。前两天才下了一场雨,诸葛亮坐在轮椅里,看着涨起来的河水,若有所思。“来人,用弩往对岸射一箭。”“诺。”很快有军士拿着重弩上来,蹲下,拉弦,放矢,动作很标准。“敢问丞相,要射哪个方向?”诸葛亮眯了眯眼,然后又拿起望远镜看了一下,这才指了指对岸边上的一块显眼的大石头:“看到那块石头没?就往那个位置射。”“诺。”军士瞄准之后,一扣扳机。“蓬!”改良过的重弩射程很远,不算杀伤力的话,最远者能达近两百步。而武功水的水面,都没超过一百步。说实在的,第一次遇到司马懿时,大汉丞相未必没有存了让人冷不防给他一下的心思。,!可惜的是,那个家伙机警得很,不但站得远,而且身边还有亲卫拿着大楯。就连双方喊话时,都是军士跑近了传话。看样子是早就知道了大汉强弩的厉害。大汉丞相坐在四轮椅里,正在看着水面沉思,只听得有人喊了一声:“丞相!”被打断了思路的诸葛亮循着声源看去,原来是刚刚赶过来的魏延。“哦,是文长啊!”诸葛亮从怀里拿出一小块锦布,小心地擦了擦望远镜的镜头,随口问道:“文长可是有事?”“丞相,我刚才看到魏贼往西边押送了一批粮食。”魏延脸色有些不太好看,“我大军远道而来,所耗粮食远比魏贼多。”“就算丞相有意在五丈原屯田,又如何比得过魏贼身后有关中之地?长此以往,怕也是耗不过魏贼啊!我们……”魏延憋了一股子气,正准备要全部说出来,哪知丞相却是突然打断了他的话:“魏贼往西边押送了一批粮食?”诸葛亮的注意力似乎是被魏延的第一句话吸引住了,宛如没有听到他后面的话,“就在刚刚?”魏延愣了一下,下意识地点头:“正是如此。”诸葛亮有些疑惑:“这么久以来,西边魏贼的粮草,基本从长安运过去的,这一次怎么会从北岸走?”当然,就算是从长安出发,平日里也是沿着渭水走最方便。但现在南岸的五丈原这里不是有自己的大军么?数万人马的粮草,可不是一批小数目。谁没事会把运粮队暴露在敌人眼皮底下?所以自然是走北塬的北边比较安全。魏延又开始有些不耐起来。“丞相,我想说的是,魏贼不但兵多于我,且粮亦多于我,又易于输送,我等若是一直与之相持,最终耗不起的,是我们啊!”丞相没有接魏延的话,而是看向对岸,自言自语地说道:“事有反常,必然有因。吾看那支粮草队极有可能非是从长安出发,而是对岸司马懿所派。”丞相这个态度,让魏延如同一拳打了空,根本没有着力点,他也看向对岸,闷闷地说道:“那又如何?”“那就说明事情有了变化,司马懿这才有所行动。”诸葛亮眯起了眼,缓缓道,“恐怕那不是真正的粮草队,而是司马懿派往汧县的援军。”魏延终于露出吃惊的神情:“援军?陇右那边,丞相难道还另有安排?”不应该啊,全大汉就这么些兵力,陇右哪来的多余兵力?诸葛亮摇了摇头:“若是汧县有急,司马懿如何会这般遮掩?说不得他这是想要从汧县主动出击……”说到这里,诸葛亮的目光转动了一下,看向东北方,“看来司马懿已经知道了冯明文在哪里了。”算算时间,也差不多到了。“丞相,那我们怎么办?”魏延着急道:“陇右那边看来是瞒不住了,要不要我领兵向西攻打陈仓?让汧县的魏贼不敢轻动。”“分兵攻城,你少说也要带两三万人前往,吾何来这么多兵分你?”诸葛亮再次摇头,“还不如直接渡水试探。”“渡水?”“对,渡过武功水。”诸葛亮说完,喝令道,“孟琰何在?”守护在丞相身边的孟琰连忙站出来:“末将在!”“吾分你五千虎步军,今日整备器械,明日但得军令,立刻渡水!”“诺!”虎步军乃是这些年丞相精心编练的精兵,除了姜维有资格单独领五千来人在外,剩下的全部都由丞相亲领。如今让孟琰领虎步军先行渡水,看得出来丞相此次是动了真格了。魏延再也顾不得了,直接插话道:“丞相,为何不让我为先锋?”诸葛亮淡然道:“若想成功渡水,非虎步精兵不可,孟琰乃是虎步监,领虎步军渡水,情理使然。”“你又非虎步军中人,如何知晓虎步军行阵之要?”魏延哑然。诸葛亮看了一眼魏延,见他面有愤然之色,便开口多说了一句:“若是孟琰能成功渡水,你便是第二批领军渡水的人。”魏延得了承诺,这才稍有平息。诸葛亮心里却是叹息:吾不让魏延先行渡水,便是知其心性太躁,立功心切,渡水之后,面对魏贼,未必愿意掘营固守。反倒是孟琰,勇武虽不如魏延,却胜在能完全按吾之吩咐行事。第二日天刚蒙蒙亮,喧闹的西岸很快吸引了魏军探子的注意。“大司马,蜀虏有动静!”司马懿得到禀报,连忙带人出来一看,果见对岸的蜀虏正扛着竹筏木筏放入水中。“不好,蜀虏这是要强渡武功水!”司马懿心头一惊,连忙吩咐,“传令,立刻整军!”从上了五丈原之后,大汉丞相就一直让军中伐竹砍木,正是为了渡水所用。但见长三四丈,宽近两丈的筏子被不断地推入水中,然后再被粗大的麻绳把首尾绑死。,!同时还有“咣咣咣”的声音,这是为了加大牢固,有军士用特制的铁棒钉在两个筏子之间。对驻在西岸的汉军来说,日头刚刚升起的时候,日头正好刺眼,对阵不利。只待日头升得更高一些,更大的筏子这才被推到水里,每个筏子上站了两百名挎弓执矛的虎步军将士。前面竖起了大楯,以防魏贼的箭矢——汉军开始渡水了。果然,筏子刚过河中心,魏贼的弩矢带着破空声而来。筏子上的虎步军将士皆是缩在大楯后面,尽量不让自己的身子暴露出来。这种情况下,除了被动挨打,没有其他任何办法。靠得越发近了,魏军的弓箭手开始抛射。“准备!”“哗啦!”筏子上的士卒开始搭弓引箭。“射!”“蓬蓬!”进入了弓箭手的范围,终于可以反击。若说三国当中,魏是以精骑见长,则大汉是以弓弩为上,至于吴国,自然就是舟船了。当然,有了凉州之后,再加上开了人形挂,大汉已经补齐了骑军这块短板。但魏军可没这么幸运,在弓弩上没有办法追上大汉。魏军的弓箭手开始射箭,那就意味着魏军同样已经进入了竹筏上虎步军的弓箭攻击范围。虽然筏上汉军射出的箭有些稀拉,但总算不是像刚才那样不能还手。面对从空中落下的箭羽,竖在前面的大楯并没有大太的用处。很快,惨叫声接二连三地响起。竹筏再大,也没办法跟船只相比,为了减轻重量,除了队率披了铁甲,剩下的士卒基本都是皮甲。竹筏上的虎步军士卒,不断有人中箭,脖子、肩上、背上,甚至脑袋上。翻倒在筏上的士卒,鲜血渗下了筏子的缝隙,染红了水面。而更多的,是站立不住,直接掉到水里。受了伤的士卒,根本连挣扎都没能挣扎几下,咕嘟嘟地冒起几个水泡后,就再没有浮上来。只有缕缕红色,缓缓扩散开来……这才是刚刚开始。第一个筏子终于冲到岸边,早就有准备的魏军齐齐呐喊,长矛死死地顶在竖在前面的大楯上。“哗啦!”汉军一个不防,大楯向后翻倒,压到了筏上的将士。筏上仅剩下不到一百名的士卒还能站立着,队率怒吼一声:“杀!”一马当先,冲了上去。与此同时,在离竹筏渡水不远的地方,已经联接好的筏桥,上游的一头被推入水里,借助水流,开始自动缓缓地向对岸靠去。下游的一头,则是被死死地固定在桩子上。“咔咔咔……”筏桥发出令人牙酸的声音,最终“哗啦”地一声,卡在了东岸。早已迫不及待的孟琰一跃而上,领着虎步军将士,踏着筏桥,直奔对岸。有一支魏军想要冲过来围堵,然后只听得又是一阵“蓬蓬蓬”的弩箭声,西岸的强弩手射出暴雨般的弩矢。东岸边的五十步之内,成了死亡地带,无人敢靠近。等通过筏桥的虎步军奔跑到达对岸,第一批乘筏船到岸边的将士已经几乎全部阵亡。“大司马!”“不着急!”远远地看到这一幕的司马懿面容沉稳。少量汉军冲过岸边,这个没什么。他也没指望武功水能把诸葛亮完全挡在对岸。只有等诸葛亮派出大批人马开始渡水的时候,才是真正半渡而击的时候。现在这种情况,只能是步卒短兵相接,远未到精骑出动的时候。如果精骑现在就出动,除了把自己冲进水里,不会有别的作用。这种小规模战斗,就看谁的韧性更加,谁的组织性更好。很明显,眼下渡水的汉军,是诸葛亮手里的精锐。再加上武功水的水面不够宽,对岸的强弩可以掩护渡水,魏军空有兵力优势,却没有办法从两侧包抄过去。第一支筏桥成功后,接着就是第二支……第三支,被水冲散了……同时从一开始就搭建的浮桥也不断地向东岸延伸……长达数里的岸边,汉魏两军的将士,如同被血腥挑起了凶性的野兽,在不断地呐喊厮杀。与此同时,桥山的秦直道上,有一支数万骑军正在缓缓而行。之所以缓缓而行,是因为郭淮已经提前把桥山上的秦直道加以破坏。每隔一段路,就掘出短则两三丈,宽则四五丈的深沟。方法很简单,但却很有效。冯永这一路上,不得不把这些壕沟填平了,才能继续前行。ps:以下不要钱:浅谈三国汉魏两国的军事指导思想。先做个说明:以下有一部分内容是我以前看过别人在网上说过的话,但是现在我找不到原话在哪里了,仅凭着印象写出来的(侵删)。同时加了一些我个人的理解。好,正文开始。我们现代人说三国,大部分人都是只注重谁谁谁战绩牛逼,打赢了多少多少次。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但很少会有人注意到这么一件事情,那就是仔细看下来,被后世称为军事家的三国人物,大约只有廖廖的四五位。而真正有军事着作流传下来的,似乎也就两个。一个是曹操,一个是诸葛亮。这两个,一个是奠定的魏国的军队建设方针,一个是在刘备败家之后,重新制定了季汉的军队指导思想。而因为两国的不同国情,他们两个走的侧重点不同。在说他们的不同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军事代表人物。一个是吴起,一个孙膑。吴起的军事思想,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那就是要求所有人必须要严格遵守法令,同时他很重视培养基层将士的战斗力。吴起训练出来的魏武卒,是当时的天下第一精兵,打得老秦嗷嗷叫,差点举白旗的那种。而孙膑呢,比起普通士兵,他更重视将领的作用。比如说他认为作战时人众、粮多、武器精良等因素都不足以保证取胜。将领只有掌握了战争的规律,了解敌我双方情况,指挥得当,才能保证取胜。这两种军事思想是当时的两个流派。大概是老秦被魏武卒打崩了,差点没守住国都。所以在魏国自己反复横跳作死之后,老秦奋发图强,选择接受了和吴起变法相类似的商鞅变法。最终一举收复被魏国拿走近一百年的河西之地。后面的事情大家都比较清楚了,老秦正是以这套军事政治制度,打下了横扫东方六国的坚实基础。老秦之后,汉承秦制,进一步把这套制度优化,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又吸收了孙膑为代表的流派的军事思想,造就了两汉的军事辉煌。所以大家可以看到,那时的将军,既有霍去病这种天才军神级别人物,也有卫青这种集军事才能和重视士卒于一体的统帅。更有与李广齐名的程不识(估计这个将军现在没几个人听说过,但在当时他与李广一样,是公认的名将。)程不识领军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他非常严谨,平日里将部队按照最严格的纪律训练,分成部伍,有职责明确的层级指挥系统。部队出战时,总是处在人不解甲、马不卸鞍的戒备状态。他的军队以步兵为主,行军很慢,但很坚实。他的军队安营扎寨很有章法,一旦被他扎下营来,敌人就没办法冲破他的营寨。他从未让匈奴人得逞,但自己也没有取得过重大的胜利。但他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能够不断地积累小胜利,然后转化为大优势,同时让自己的损失维持在最低水平。与现代人不知道程不识相比,在西汉,人人都知道程不识是名将,因为他一生从无败绩。这个人可以说得上是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的典型。看到这里,是不是有一种熟悉的感觉?没错,诸葛亮就是继承了这种军事思想。所以说现代好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诸葛亮会被历代军事家所推崇?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没有站在古人立场,去了解古人对冷兵器战争的看法。孙子兵法已经讲得很明白了: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并不是说诸葛亮仅仅是因为他的忠君,所以因为政治需要,就把他抬入了武庙十哲的行列。当然,诸葛亮重视法令,重视基层将士的训练,这也和季汉的国情有关。因为国力太弱,再加上大量没有纪律性的胡夷被抽取到军中,所以他不得不这么做,以保证军队的战斗力。说完诸葛亮,再来说曹操。曹操的军队建设则是比较接近孙膑的军事指导思想:重视将领的作用,能在战场上及时抓住战机的将领,才是好将领。曹操会重视一部分军队的建设,但这仅限于精兵,不是全部,代表就是虎豹骑。底层将士,只要能跟得上时代的平均水平就好了,不用全面加强。所以我们在史书上看到曹操又收了多少多少兵,实际上那大多都是肉盾,算不上他的真正精兵。关键时刻,他常常需要将领带着精兵扭转战争局面。官渡之战败袁绍、南皮之战斩袁谭、关中之战破马超等等,都是这种战法。这就需要将领要有很高的领军水平。而同时代能跟曹操比领军水平的人,实在太少了。事实上,曹操在赤壁吃了满嘴灰,除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失利,也有战法的失利:精兵无法发挥作用,空有优势大军却反被击败。一直以来的战法不灵光了,一时没反应过来,就只能“丞相何故发笑了”。曹操的这种建军思想自然也影响到了后来的魏国军队。这种建军思想,最大的弱点就是,敌人的将帅能力不能高于己方的将帅能力。否则就算是自己兵力占优,战败的可能性也会比别人高一些。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吃了亏之后,开始吸取教训,在汉中练兵讲武,苦练出一支精兵,然后司马懿要畏蜀如虎的原因:士兵又比不过,统帅也比不过,虽有兵多的优势,但是也不太保险的样子。既然如此,那我守不就完了?反正魏国国力雄厚,耗得起,而且又有天险阻挡诸葛亮的全力发挥,怕什么?最大努力地避免以己之短,击敌之长,同时利用自己的优势,拖垮敌人,不得不说,司马懿也是一代军事谋略家。:()蜀汉之庄稼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