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一出,类似这般心理之人便跳了出来,开始奔走相告。整个昌都城,便是很多并不认字的百姓都知道了这件事情,然后不明所以的他们,跟着一起再骂。可以说,贾平安之前为宣国在六国诗会中争了光,都不见得有那么多人的知道他的名字。那是因为事不关己,可以高高挂起。现在却是不同,骂一个小人,和祝贺一个与你并不相关而取得成功之人,哪一方面,大家更感兴趣,想必不用说,大家也知道了答案。有骂贾平安的,还要求将其公开治罪的,那自然而然就有看好贾平安,想要保下他的。就比如说翰林院的这些读书人们。祭酒,也是宣国大儒龚知贤,昨天晚上就有贤王府的护卫去通知了他这件事情。如此一晚上他都没怎么睡,直到次日天一亮,他便早早来到了翰林院,跟着在他和司业娄通闻的联合之下,便组织了不少的翰林官员,来到皇宫之前,为贾平安说情。能入翰林院者,无不是读书人中的佼佼者。正因如此,他们更加明白六国诗会之中,贾平安所作诗词的经典之处。别的不讲,就说那首劝学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稻梁谋。这便足够让更多读书人发奋图强了。而这样的千古名句,倘若没有足够的学问,又怎么可能会做得出来?说贾平安提前就知道了考题?那也要他能想得出这样的名句才行吧?凭着这一点,贾平安就是有大才之人。而连这样的大才,说冤枉都可以被冤枉了,那请问,像是他们这般的普通学子,以后若是有人看他们不顺眼了,岂不是说收拾也可以给收拾了。以己度人,以人渡己。就算是为了自己的安危着想,这些翰林们也是不得不站出来。更遑论说,贾平安现在还有着翰林待诏的头衔,虽然他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来过翰林院,很多人也不认识他,可这并不妨碍大家为了他发声,因为这同样也是在为自己发声。除了翰林堵了皇宫大门之外,民间还有一些读书人也自发组织了起来。而其中又以冯东阳和于欢伯等人为主。这些人现在还年轻,是有着一腔热血的。他们此时崇尚拥有大才之人,尤其喜欢那种与他们年纪相仿的少年与青年俊杰。贾平定以一己之力战败了五国的读书人代表,这绝对是为他们这些少年读书人争光的时刻。这就是他们的榜样。而如今,榜样要坍塌了,他们怎么可能会同意?尤其是看到连翰林院都出动的情况之下,他们更有了底气,这就开始呼朋唤友,或是在大街上,或是在茶馆,又或是在酒楼之中,他们与那些诋毁贾平安的人开始了辱枪舌剑,拒理力争。如此,好些处繁华的主街道上,都可以看到两帮读书人在进行争吵,甚至是互相谩骂。长宁街,杜府。外面发生的事情,已经传入到了府中,受到了惊吓的杜温起,身体刚好一些,听到这些之后,不由身体又有些发抖起来。“祖父,这件事情真是贾平安所为吗?”杜温起用着有些颤抖,而且很小的声音,问向这两天连衙门都不去,而是一直陪护自己的宣国次辅杜文渊。“当然不是了,他没有这样的能力,这样做也不会带他给什么好处。起哥儿,你不要去想那么多了,累了就多休息一会,外面的事情祖父会查清楚,会办好的。”杜文渊用着极为和善的语气说着。他的声音仿佛有着催眠的效果,慢慢的杜温起就躺在床上睡着了。看着孙儿睡了下去,杜文渊这才慢慢起身,出了厢房。然后他就变了一个脸色,对着守在外面的府内仆人说道:“去,把府中的护院都派出去,将附近大声议论此事者,通通赶走。若有拒走者,通通送到衙门,入狱!”身为宣国次辅,杜文渊平时还是很和善的,但如果有人侵犯到了他。他一样会露出獠牙来,让有些人知道知道,自己并没有老,惹怒了自己,也是要承担严重后果的。皇宫,政务殿。宣文宗刚用过了早膳,来这里处理奏折,布达春便奏报说,贤贵妃带着皇帝最喜欢喝的莲子羹过来了。“她又来凑什么热闹?”宣文宗闻听,双眉不由就是轻轻一皱。宣文宗虽然人在皇宫之中,外面发生的事情,却都没有瞒过他,有影卫奏报,所有事情都逃不过他的双眼。甚至街面上之所起的那些谣言,又是何人所为,宣文宗都知道的一清二楚。德妃所做的事情,宣文宗知道了,但并没有怪罪的意思。这是爱妃在发泄怒火,反正也不会伤了自己一根汗毛,便由得她去好了。只是贾平安的事情似乎与贤贵妃没有什么关系吧?之前也未曾听说周氏与贾氏有什么关系,那她来做什么?尽管已经知晓了贤贵妃所来何意,但宣文宗想了想,还是决定见一见。不为其它,贤贵妃还是他这个做皇帝的很喜欢的一个妃子,人家好心给自己送羹过来,他总不好拒绝于外的吧。,!“宣吧。”宣文宗头也不抬的就答应了下来。布达春答应一声,便亲自向外而去,很快,便跟着打扮得很是漂亮的贤贵妃一起来到了正殿之上。今天的贤贵妃,打扮的十分漂亮,让正在批折子的宣文宗见之也不由是眼前一亮。“臣妾给皇上请安。”做了一揖之后的贤贵妃,看出了宣文宗眼中那强烈的欲望,这便是呵呵一笑,跟着就大步上前并靠了过来。贤贵妃在得罪了皇后与德贵妃的情况之下,还能活得好好的,甚至还给宣文宗生下了两个儿子,且恩宠不断,那也是有几分本事的。至少察言观色的能力就远超于常人。自然,贤贵妃能逍遥至今,她也是有着强硬的后台,那便是当今皇帝——宣文宗。朝堂之上,宣文宗大搞平衡之术,很:()风起宁古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