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放任胡人南下,齐国与楚国便会以为燕国与诸胡勾结,汉人在九州生存了上千年,他们是绝不会允许胡人南下的,如果齐国与楚国联合起来,那么我燕国…”慕容恒语塞。
而年轻的太子昱,显然不知道燕国与诸胡勾结的下场会是什么。
九州分三国鼎立,燕国在北方抵御着诸胡,三国相互制衡,如果燕国一但站在了胡人那一方,齐楚必会联合起来灭燕。
慕容恒长叹了一口气,“即刻派使臣入楚,西南之事,总要有个交代。”
“喏。”
“对了,西洲城的战事,有准确消息吗?”慕容恒突然问起。
“臣这次来,便是来向君上汇报的。”田漳将从西南来的一份详细军报递给慕容恒。
“早在敕勒出兵前,楚国就已经得到了消息,并增派了援军前往西北镇守,此次击退敕勒军的,便是那支军队,是由楚国的外戚大将军郑珩所帅领。”田漳说道。
“郑珩?”慕容恒挑起眉头,他的眼里充满了质疑,“此人寡人知道,一无骁勇二无谋略,是靠郑氏在朝的势力,以及辅佐之功才得到重用的,他竟然能够击溃敕勒,并且是以少胜多。”
“臣也觉得十分奇怪。”田漳道。
“寡人听说在安州之战中,他丢了重要的城池,差点使得齐国踏入楚地,虽后来楚国击退了齐国,但也损失惨重。”慕容恒又道,“派这样的人守关,看来楚国是武将可用了。”
※※※※※※※※-
一天后
——楚国&mdot;京都——
“西北捷报!”一匹快马自西北而来,经过传舍更换马匹,最终将消息送达楚京朝堂。
西北战事打响,楚皇召集文武百官焦急的在朝堂之上商议成败的应对。
“报,西北捷报,西北守军成功击退敕勒大军。”
皇帝听到这个消息,顿时由担忧转为大喜,群臣也齐声恭贺,“天佑楚国,恭贺陛下。”
“大将军果然没有辜负朕。”皇帝接过详细的军报,看完之后向群臣说道,“敕勒六万大军攻打西洲城,而西洲只有不到三万人马。”
“大将军神武,陛下万年。”群臣再次齐贺。
“鸿胪寺可有燕国的消息?”皇帝问道。
“回陛下,敕勒进攻西洲,燕国坐视不理,任由其南下,此举乃是身为监国的太子慕容昱所为,燕君得知后,当夜便快马回了燕京,并重新安排将领镇守西南,入楚的使者已经在路上了。”掌管邦交提前得到消息的鸿胪寺卿奏道。
楚皇阴沉下了脸色,因为就在昨天,齐国的使者先一步来到了楚国。
“且看燕国的使者如何解释吧,如果燕国真的倒向了胡人,那么齐楚两国必倾力讨伐。”皇帝道。
“陛下英明。”群臣齐声道。
“此次朕要好好嘉奖西北立功的将领。”
皇帝心情愉悦,对长秋宫的郑皇后也热情了许多,不再因平阳公主之事而计较。
——长秋宫——
然而郑皇后却因为皇帝将平阳公主关进宗正寺而继续冷漠不肯搭理。
皇帝只得笑着脸讨好,“皇后,朕已经命人将平阳从宗正寺放出来了。”
“若不是郑珩这次打了胜仗,陛下恐怕还不知道会如何对我们母女呢。”郑皇后的心中充满了怨气,自己作为原配妻子,郑氏满门倾尽全力辅佐丈夫,然而丈夫心中却只有权力与美色。
“平阳是我的女儿,而你是我的结发妻子,我又怎会真的处置她呢。”皇帝继续追上前说道。
“陛下。”贾舟踏入长秋宫,“西洲太守石骁上疏。”
皇帝宽慰了几句后转身出了内殿,在石骁的上疏中,有立功与阵亡的将士名册,而里面所提到的郑珩之功,早在捷报中皇帝就已经知晓了,只不过奏疏里还出现了一个新的名字让皇帝眼前一亮。
皇帝将竹书卷起,塞回贾舟手中,“燕国已经重新驻防,西北之事应该能够定下来了,将这批功臣召回京城,朕要着重嘉奖,尤其是石骁提到的这个人,其馀将士,就由你们去操办吧。”
“喏。”
※※※※※---
——宗正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