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怀玉看了一眼众人,也许是因为这场大雪的寒冷,又或是黄河的阻碍,军中士气有些许低落。
“战争会结束,苦难也终会过去,今日我不与你们谈论胜败。”萧怀玉握着腰间的剑,昂首挺胸的走到军营中间,她向将士们高声喊话,“无论我们曾经遭遇过什么,都请不要放弃活下去的希望。”
“你们的生命,应该握在自己手中,没有人可以剥夺。”
“但是作为国家的军人,请肩负起你们的责任,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代替死去的同袍完成遗愿,为了新的生命带来希望,让我们的国人,让后世不再遭受苦难。”
“也许在今日过后,你们当中,包括我,会有人长眠在这片土地上,但即使是如此,就要退缩吗?”
“我相信你们从桑丘跟随我们出关那一刻开始,心中就有了答案。”
“我们应当让北方的胡人知道,汉人的礼,并不是怯懦与无能,我们有坚守国家,甘愿赴死的决心,即使肉身殒命,流淌在我们血肉中的斗志与精神,也永远不可被摧毁。”
“我华夏之中国,延续数千载,岂是外邦一朝一夕可毁。”
主帅的一番话,极大的鼓舞了人心,并重新引燃了士兵们心中的斗志,为了国家,为了亲族,为了一切想要守护的人。
“等战争结束,四海归一,便能代替你阿爷回到华阴祖地了。”战友们拍着士兵的肩膀说道。
“对,我要代替阿爷回到华阴。”
是月,河东大雪,冰封千里,黄河水流平缓的河段一夜冻结。
“元帅。”
“元帅,黄河结冰了。”陆兆麟激动的冲进帐中。
萧怀玉跨上青骢来到了河畔,经过一夜的霜冻,冰层厚度足以承受人与马的重量。
“驾。”萧怀玉不顾左右的担忧劝阻,独自骑着青骢踏入冰层。
马匹稳步前行,直到对岸,冰层也未有开裂,而此时的黄河,风雪还未停止。
“再等一夜吧,照这个天气,冰层只会越来越厚,但我们不能再拖了,襄阳郡陷入了苦战,我们必须要赶在襄阳失守前进入关中。”萧怀玉回到岸边,“今日先让轻装的步骑兵渡河。”为了稳妥起见,装备精良的重骑被安排在了次日。
燕君自以为的天险,为北国的风雪所化,这也是萧怀玉入关后为何要如此急于行军,一路上不遗馀力的强攻数座城池,拼尽全力拿下河东,便是想赶在寒冬之前抵达河西。
中原本为汉地,汉人在这个地方生存了几千年,如今为北燕这个鲜卑外族所统治,这里的汉人长期遭受剥削与压迫,而慕容昱对汉臣的屠戮,便使得这片土地上的汉人对北燕政权彻底失望。
历代燕君为民族融合所做的努力,一朝化为泡影。
而南方李氏所建立的汉人政权,已然成为了他们心中的众望所归。
天时地利人和,楚军几乎占尽,这场战争,没有理由不胜。
“黄河本是天险,连上天都在帮助楚国。”看着陆陆续续渡河的士兵,陆兆麟骑马来到萧怀玉身侧,见其脸色阴郁,似有着隐忧,于是问道:“元帅在担忧河西的战事吗?”
萧怀玉摇了摇头,“比起河西之地,我真正担心的,是潼关。”
“畿内之险,惟潼关首称。”
作者有话说:
中国这个概念几千前就形成了,意思是中央之国(大概在黄河流域,并不是很大)四方都是外邦,东夷,南蛮,北狄,西戎。
战争的苦,远比我写的更悲惨,最直观的是人口下降,那都不是一点点,而是直接折半的死亡率。
之前有在风起长安里写到过杜甫的三吏三别,我个人觉得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要比安史之乱更悲惨。
五胡乱华是中国古代汉民族遭受最严重的一次灭族危机,以前的书也提到过,胡人吃人肉,将汉人当做牲畜当街售卖,其中更喜欢女性跟小孩…
但战争又有另外一面,版图的扩大,经济重心的迁移。
就像安史之乱对后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我们现在形成的南北格局,也是自安史之乱后逐渐演化的)因为虽然政治中心还在关中,但是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江淮一带。
本文纯属虚构,为架空朝代,仅是参考服化道哦,关于那个便于理解的地图,我写了一个简便的丢在围脖,方便大家理解
第336章燕楚之战(四)
楚太康七年十二月,楚武安侯萧怀玉帅十万楚军渡过黄河。
燕君慕容昱得知楚军渡河,于是诏命潼关守将坚守拒敌,又令附近州郡兵马驰援,并派大将镇守潼关。
然河东的失守与楚军渡河,加上得知朝廷无援兵,潼关诸将莫不惶恐,甚至还出现了逃亡者。
是月下旬,楚军进入河西边地,天气回暖,士气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