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天子年幼,主少国疑,在平定叛乱后,手握实权的平阳公主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独掌朝政。
李兴登基后,平阳公主临朝称制,并根据楚国朝中存在的弊端改定官制。
太康七年盛秋,平阳公主颁布了第一个职员令,继尚书台之后,又改中书丶门下二省之制,使其分管宰相之权。
以中书省秉承天子意旨,起草与颁布诏书及中央政令。
而原为皇帝侍从机构的门下省,经过改制后,职权逐渐扩大,与中书省同掌国家机要,凡国家之政,皆出门下。
三省之制,以尚书省总领庶政,由中书丶门下二省分掌机权。
而三公逐渐成为虚职,三省的长官取代了丞相,分割了相权,相互制约,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个全新的时代,就此开始。
作者有话说:
可能是比较喜欢诗词的缘故,觉得古代女子梳妆的时候很特别,尤其是诗词里的描绘,老祖宗的审美还是很绝的。
苏轼的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温庭钧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第330章剑履上殿
半月后
太康七年八月盛秋,天子灵堂迁于别殿,皇太子李兴于承明殿举行登基大典,同时派遣尚书仆射前往祭坛,祭祀天地与宗庙,昭告天下。
尊嫡母郑皇后为皇太后,生母张氏为皇太妃,并由平阳长公主临朝称制,代为理政,改元章和,大赦天下。
——承明殿——
凡在朝六百石以上的文武官员,皆具朝服立于殿阶之下。
天子仪仗出现时,出现在众臣眼前的,是平阳公主,而新君已于襁褓中熟睡,尚不能言语。
看似为太子筹备以及举行的继位大典,实则不过是平阳公主藉此机会昭告天下。
楚国朝堂经过一番血洗后,便再没有人敢发出质疑之声,尤其是支持平阳公主的两大边将具在京中。
几日前,殿前的血洗还历历在目,那被当众诛杀的反叛者尸首,就曾在倒在他们此刻站立的脚下。
平阳公主抱着襁褓中的新君登上承明殿的殿阶,在百官眼前,以女子的身份,一步一步走到至高之处。
承明殿内则序列着五品一千石以上的朝官,文官以尚书仆射为首,武将则仍以大将军,又因郑珩与萧怀玉同官阶同爵位,平阳公主便以功勋,将萧怀玉位在了武官之首。
然而作为外戚,又是长者的郑珩,却对此极为不满,萧怀玉曾为他的麾下,如今却位在他之上,这让他觉得颜面有损。
然而平阳公主给与萧怀玉的特殊,还远不止这些。
平阳公主抱着新君进入承明殿,并坐在在了那张象徵着国家最高权力的王座上。
“跪!”典仪官高声赞道。
群臣集体将手中笏板,搢于腰间,屈膝行叩拜大礼,“陛下万年!”
“长公主千秋!”
由尚书仆射宣达完继位诏书后,平阳公主又命宦官宣读了一份诏书,其内容,便是武安侯对国家的功绩以及君王的忠心,并对此进行表彰。
“大将军丶武安侯萧怀玉保国护驾有功,迁大司马,赐带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并赐赤绶。”宦官宣读完嘉奖,群臣莫不震惊。
楚国舆服之制,其佩绶制度有着极为严格的尊卑等级划分。
天子作为君主,佩黄赤绶,淳黄圭,长二丈九尺九寸。
诸侯王赤绶,淳赤圭,长二丈一尺。
公丶侯丶将军紫绶,淳紫圭,长丈七尺。
九卿及二千石朝官青绶,淳青圭,长丈七尺。
随后几个女官从殿外走入,将萧怀玉的朝靴与佩剑奉上,又将腰间原本佩戴的紫绶更换为赤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