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倒也不是虚言安慰,根据李鑫那边传过来的消息,朱建国上任之后,工作兢兢业业,谨守规则,秦书记确实对他还算满意。秦书记五十几岁了,属于那种比较老派的干部,甚至是还有点保守,喜欢脚踏实地的成熟干部,乃是理所当然。朱建国努力配合他搞好工作,秦书记自然也就会有个笑脸。
这就很好,在刘伟鸿看来,这个开局算是非常不错的了。
朱建国闷闷地说道:“秦书记当然满意了,他说什么就是什么,我都快成了传声筒了……”
刘伟鸿不由暗暗失笑。
朱建国的性格,很对他的脾胃,本质上他们都是同一类人。朱建国以前在部队当的是军事主官,回到地方,农校校长、农业局局长直至县委书记,官职不大,却都是一把手,说一不二。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了,可不是那么好改的。如今到了大宁市,官职是升了,手里的权力在外人看来,那也是大增。实际上却变成了一个具体的办事人员,只能在秦书记划定的圈子里走,还得小心谨慎,心中郁闷,可想而知。
“书记,这种情况应该也是暂时的。上级领导考察一个人,有个过程。李鑫跟我说,秦书记这个人思想是古板一点,但也比较重情义。只要你真正得到了他的认可,我相信他会逐渐放开手脚的。他们那种老干部,都是这么个性格,几十年了,要改也难。”
刘伟鸿便安慰道。
也就是在朱建国面前,他才会这样子敞开说话,没有丝毫的顾忌。
朱建国郁闷了一阵,随即便自我调整了过来。他就是这种开朗的性格,无论在什么环境之下,都能迅速摆脱不悦的情绪,往开心的事情上想。
“嗯,你说的也很有道理,秦书记也确实就是那么个性格。其实他人是不错,对我的工作也比较支持。他是一把手,我们都要配合他工作的。”
刘伟鸿微笑点头。
朱建国其实一直就是这么干的,尽管他心里不情愿,但也知道官场上的很多规则,必须要遵守。刘伟鸿在林庆县“大动干戈”,依照很文艺的话说,就是点燃了朱建国心中的激情,也想跟着火一把。但同人不同命,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伟鸿,《人民日报》的社论,你怎么看?”
朱建国虽然认同了刘伟鸿的意见,还是有点不甘心,又再次提起了《人民日报》的社论。他总觉得这个时候应该表态了,或许能够大有所获。
刘伟鸿的脸容便严肃了些,沉吟着反问道:“书记,你是怎么看的?”
朱建国没怎么犹豫,径直说道:“我是完全支持,坚决拥护。我打算写个文章,表明一下自己的态度。”
刘伟鸿轻轻摇摇头,说道:“书记,时机未到。”
朱建国便疑惑起来:“时机未到?”
“嗯……”
刘伟鸿微微点了点头。
历史的轨迹,在刘伟鸿看来,已经开始发生了偏差,至少因为他的参与,老爷子的态度逐渐起了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必然要影响到整个国家大局走势的。但这种变化,还不是那么明显,老爷子心里肯定也在进行“思想斗争”。如果就这样下去,不发生其他意外,刘伟鸿比较有把握改变老爷子的观念。
问题在于,这个意外,是一定会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