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十二年,李世民苦心孤诣撰写了十二篇《帝范》,其中记载了这么多年以来他对社会的思考,对秦天教导的体会。他将这十二篇文章赐给了太子李治。“你应当以古圣贤为师,绝不可效效仿于我。”面对儿子的疑惑,李世民长叹一口气。“朕不是一个好皇帝啊……”“古人言见贤思齐焉,效仿圣贤,你便能成为一个出色的人,但你效仿一个出色的人,就只能成为一个普通人了。”“我只能称得上是出色,却并非能说是圣贤。”李世民深刻的意识到自己自从登基以来,所犯过失实在是太多太多了。经过几年之前秦天的提点,李世民这些年来也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苦笑一声:“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如果不是这些错误,朕,朕又怎会错过此生最大的机缘?”李治十分好奇,父亲所说的机缘到底是什么。李世民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决定透露出一部分给儿子听。秦天临行之前已经告诉过他,莫要将秦天的存在告诉其他人,这只会给他们带来祸患。可问题是,这毕竟是他李世民的儿子,是大唐的下一位皇帝,他如何才能不能让自己的儿子知道这些呢?李世民终究还是失信于秦天。但他讲述的并不全面,只是笼统的将自己和秦天的经历说了一遍。讲述的太多没有任何用处,反而是会让太子有不该有的想法。如此警告一番,也不算是告诉太子了吧?李世民这么骗着自己。但其实他知道,这些话语根本瞒不住李治。李治心情温和,但他并不是傻瓜,能够坐上皇位,足以说明他各方面的手段都不算差。如果真的是一个昏庸无能之人,李世民又怎么会选择他来坐这个位置?一般人李世民是根本看不上眼的!而李世民这般语焉不详,反倒是让李治心中升起了好奇心。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才会让李世民这般念念不忘?甚至于李世民给出了如此之高的评价,说自己愧对那人的教导。李治察觉到了李世民话语之中的异常,仿佛李世民从未考虑过那人会和凡人一般去世一样。联想到长安城内的有些传说,李治心中略微有了一些猜测。秦天十几年来从未换过地方,李世民又经常来,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瞒得住有心人。尤其是最近这些年来,随着风言风语传得越来越厉害,秦天的存在也不再是什么秘密了。但李世民语焉不详,本来只是为了保护这些人,免得他们做出一些蠢事。但这反倒是成为了祸患的根源。对秦天的种种猜测让不少人心中萌发了不该有的想法。只是秦天早早的就离开了长安城,无论这些人怎么努力,始终都找不到秦天的半分踪迹。甚至有人开始怀疑秦天是不是已经去世了!秦天当然没有去世,他现在好好的呢!孙思邈这个小老头,如今已经年逾七十,看上去却依旧仿佛是四十出头的中年人。甚至他说自己三十岁也不是没有人相信!这不仅得益于他本身就擅长养生,更大的功臣还是秦天。因为时常找秦天讨教问题,二人一聊便是大半天,经常是聊着聊着便去吃饭,吃完饭接着回来聊。可秦天吃的用的,又岂是凡物?充满灵气的东西吃得多了,孙思邈都差点返老还童了!如果不是秦天及时注意到了这一点,出手稳定住了孙思邈的状态,只怕他早早的就恢复成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子的模样了!这么下去,就算是一头猪,也能走上修行的道路了。在孙思邈察觉到问题之后不久,秦天便摊牌了,询问孙思邈愿意不愿意跟着自己学习修行。但孙思邈只是考虑了片刻之后便果断拒绝了。修行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至少在小有所成之前,他是无法一心一意的专注在医学之道上了。修行和医学,他二者必须放弃一个。等到修行小有所成之后,才有时间捡起来。就如同秦天一般。但问题是,孙思邈不知道自己的天赋,万一修行也没修成,白白的浪费了时间,那可怎么办?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孙思邈决定干脆直接放弃修行。尤其是当他得知由于长时间和秦天相处,他的寿命至少也有一百十岁的时候,就更不担心了。“这么长的寿命,如果不用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那就实在是太可惜了!”孙思邈说完这句话便告辞了秦天,起身出门游历去了。事实上,如果他愿意一直跟着秦天的话,莫说是一百十岁,就算是两百岁,三百岁也并非不可能。但孙思邈不愿意去做这种事情,因此他和秦天之间的关系依旧如同当初初见之时。,!如果他日后和秦天见面的次数不少的话,那寿命或许还会延长。但由于没有从秦天这里学习任何修行的功法,他体内的生命力依旧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消散,最终身体逐渐老去。这个时间或长或短,但可以肯定的是,孙思邈还有很久很久的时间。再次和孙思邈相见是几年之后的事情了。秦天这些年来并未外出游历,而是换了个地方定居。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秦天这次定居的地方是四季温和的苏杭。他所居住的地方就在洞庭湖边,每日观看洞庭湖的美景,体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美景。在这里,他和之前一样,开了一家免费的医馆,解决一些病人的需求。当然,他每日接待的客人是有限的,凡事都讲究一个缘法,有缘之人才能来到次数看病。虽然对于秦天而言,大部分的穷苦百姓都是有缘的。为了不使自己和两个徒弟太过劳累,秦天还考虑过培养出几名医生出来,但因为教导实在是太过麻烦,无奈作罢。不过后来沐春还是招收了几名无家可归的小孩子打下手,慢慢的,这些小孩子也成为了能够独当一面的小医师。如此,除非是疑难杂症,不然大部分时候都不需要秦天亲自出手。再次和孙思邈相见之时,孙思邈后面跟了一个年轻人。年轻人自称卢照邻,字升之。本来他是外出游学,偶然生病,却是恰好遇到了孙思邈。在得知了孙思邈的真实年龄之后,惊讶无比。而在和孙思邈的交流之间,卢照邻惊讶的发现孙思邈并不比自己所认识的那些大儒的学问低。虽然有些观点实在是太过超前(被秦天影响所导致),但这依旧不能掩盖对方的那圣贤之气。于是卢照邻惊为天人,非要追着孙思邈拜师。孙思邈并非没有收过徒弟,他甚至还有自己的儿子,但能够真正传承孙思邈衣钵的人,还并未出现。孙思邈的儿子是在和秦天分别的日子里出现的。儿子出世之后,孙思邈便很少再外出了,也是在这个时候,秦天和孙思邈的交流逐渐变少了。但是两人倒是一直会维持书信交流。说起来二人的书信交流倒也十分有趣,秦天居无定所,孙思邈很难知晓秦天到底身在何处,因此时常不知道该往何处寄信。后来一次交流过程当中秦天知道了这件事情,便给孙思邈留下了一只鸽子。不管秦天在何处,只要放飞那鸽子,鸽子就一定能够找到秦天,只不过时间上就不太一定了。若是运气不错,鸽子或许花个天便能将信送回来,但运气不佳,花上十天半个月也是常有的事情。不过相较于这个时代的寄信方式来说,这种速度已经堪称神速了。后来秦天曾经拜访过一次孙思邈,也见到了孙思邈的孩子。秦天和孙行一共见过三次,一次是孙行出世之时,一次是孙行三岁之时,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是孙行十四岁之时。对于好友的孩子,秦天给予了足够的祝福。如果没有意外,这个孩子将会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长大,一辈子无病无灾。只可惜这孩子对医学不感兴趣,不想继承父亲的衣钵,倒是想读书为官。孙思邈也就任由他去了。如果他卷入了政治斗争,那秦天也无能为力,这个时候他就只能自求多福了。……因此当秦天知道,孙思邈背后的卢照邻立志要继承孙思邈的衣钵的时候,他是十分惊讶的。卢照邻是谁别人不知道他秦天还不知道吗?他可是初唐四杰当中的卢照邻,是对唐朝的文坛产生重要影响的卢照邻!他的人生应该是为官作诗,怎么会跟着孙思邈一起学习医术呢?但很快秦天就明白过来。卢照邻的一生其实相当坎坷,早些年身体健康的时候,他的壮志凌云,才华横溢,作品格调相对高昂,感情极为奔放。但是后来染上风疾,痛不欲生,诗歌便逐渐变得境界幽寂,风格也开始趋向悲凉、凄苦。所谓风疾,大概便是中风了。其实自小卢照邻的身体就不是很好,幼年之时就经常服药。直到成年之后才逐渐恢复健康。但在孙思邈给他治疗的过程当中,发现了卢照邻的暗疾。如果不予理会,卢照邻晚年一定会如同原本的历史一样,痛苦不堪。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在孙思邈的解释之下,卢照邻半信半疑的接受了治疗。这一治疗结果就了不得了。治疗结束之后,卢照邻整个人直接焕然一新,他从未感觉到世界居然是如此美好。平日里那些不显山不漏水,似乎也不痛不痒的小问题全部消失之后,顿时让他发现原来人类的身体也能如此轻盈!这也是卢照邻下定决心要跟着孙思邈学习的原因。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他想要造福世人,让更多的人免受病痛的折磨。在听完卢照邻的解释之后,秦天无奈的叹了一口气。他看了看孙思邈,无奈的拍了拍孙思邈的肩膀。秦天知道,孙思邈需要一个弟子来传承他的衣钵,只可惜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人。而卢照邻强烈的要求,却是让他看到了几分希望。于是他这才找到了秦天,想要让秦天帮他把把关。虽然孙思邈什么都没说,但是二人相识几十年的交情,还是让秦天看出来了这一点。“伱说你想要学习医术?”卢照邻坚定的点点头,毫不犹豫的给出了肯定的回答。秦天没有解释,也没有劝告,甚至没有试探卢照邻。他只是问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为官和为医,二选其一的话,你会选择哪个?”卢照邻本想立马给出回答,但秦天却拦住了他。“你自己想好了再回答,不要少年心意,不知轻重,你应当知道为官需要什么。”秦天淡淡的说道:“其实我早就听过你的名声,少年成名,你的文名在南方也算得上不小了!”“你当真舍得放弃吗?”在大唐,你若是成了医生,顶天了也就是成为一个御医,不可能更进一步了。至于插手政事,造福百姓,那更是痴人说梦!所以这其实根本就是一个单选题,卢照邻根本就没有选择!不要说他自己的选择,就连他的家人,也绝对不会允许他这么做的。卢照邻沉默了,他张了张嘴巴,却不知道该如何解释才好。秦天轻轻拍了拍卢照邻的肩膀。“:()大秦逮捕方士,关我炼气士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