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她也算是为卢恩顿的治安尽了一份力。
当然,在制造恐慌的同时,艾琳娜在书中传授了很多侦探技巧,介绍了前几年在米国发明的摩尔斯电码丶鉴定死者死亡时间的简单方法丶以及苦杏仁味的「□□」毒药等等。
「还有一些记者在采访那些贫困人家的孩子,问他们长大了想要做什么样的工作,」朋友笑道,「他们居然说,想要成为一名侦探!甚至学着小说里的样子,组建了一个少年侦探团。」
乔治瞪大了眼睛,惊讶地问道:「真的?」
朋友点了点头,指着不远处的报刊架说道:「你可以找一找《每周新闻》的报导。谁知道呢?也许他们长大后真的能成为侦探。」
事实上,「少年侦探团」其实已经组成了一个松散的「组织」,甚至引来了一些大人物的注意,他们担心这些青少年们聚集在一起会闹出什么大事,但结果却是,他们在帮人寻找丢失的宠物丶找回不小心掉落的钱包丶乔装打扮混入特定的地方丶以及成为许多记者和侦探的「线人」。
要论消息灵通,这些经常在街面上游走的孩子,可比一些侦探强多了。
「太夸张了吧?」乔治半信半疑地看着封面上的图案,一个死者倒在地上,三个人围着他做出伤心的表情,而在他们斜对面,一个……小学生?正在摸着下巴,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光看封面确实和其他便士小说不太一样。
比起那些以血浆为卖点的封面,这张封面虽然也描绘了死亡场景,但却没有一丝「血腥」或「暴力」的痕迹。众所周知,如果一本便士小说不在封面上铺满血浆,那它的销量恐怕难以提升。但这张封面却选择了更为内敛的表达方式,仿佛出版商对小说本身的质量充满了信心,不需要通过血腥画面来吸引眼球也能确保销量。
乔治顺手将这本小册子揣进兜里。
见他不以为然的样子,朋友温馨地提示着他,「这一期写的是『恐怖屋杀人事件』,我想,你刚去过恐怖屋,一定对此很有代入感。」
「原来你在这里等着我呢,」乔治冷哼一声,将这本小册子拿了出来,「我倒要看看,恐怖屋怎么杀人的。」
这个案件并不复杂,一开始,恐怖屋流行着「混有真正亡灵」的传闻——这可太有代入感了——四个人组队前往探灵,结果其中一人居然被亡灵活活吓死……
乔治默默地把册子合了起来。
第201章可怜的读者
新一期《柯南探案》的发布,让许多只知道「恐怖屋效应」的读者们诧异地发现,原来威斯敏斯区的恐怖屋已经进化到了这种地步。
案件的凶手无疑就在死者的三位队友之中,而此时,柯南正与他的大学生未婚妻兰丶以及两位好友一起在恐怖屋对面的咖啡馆里等待着下一场「探灵」活动。听到恐怖屋中传来尖叫声后,柯南第一时间和另一位大学生侦探好友冲了进去展开调查。
「这不科学,」看到这里的威尔斯忍不住吐槽道,「卢恩顿哪有那么多侦探?」
「卢恩顿也没有那么多杀人案件啊,」他的妹妹毫不客气地反驳道,「但案件多了,侦探自然也就多了。」
这话说得……威尔斯无力反驳。
早在《柯南探案》第一期发布登上报纸的时候,他就注意到这本从一众便士小说中脱颖而出的小说,但是这种便士小说,比黄背书还要「地摊文学」,作为写正统小说的作者,他确实对其没有什么兴趣。
而当「连环杀手」的恐慌在报纸上蔓延,他一边觉得「是不是在哗众取宠?」一边抱着「有那么严重吗?」的态度,特地从街头巷尾的小书贩手里买了一本。
这一看,他不得不承认,世界上的确可能存在「连环杀手」,在报纸的渲染下,他也不知不觉开始关注卢恩顿的失踪人口,担心这些不知所踪的人在某个黑暗的角落悄然被害,却无人关注。
威尔斯还记得那时候的胆战心惊,每天睡觉前都强迫症般地反覆检查门窗有没有关好,甚至在自己的枕头底下藏了把餐刀。
然而,这本小说带来的影响远超威尔斯的预期。从提出到现在,整整五年都没有通过的《大都会警察法》,蹭着《柯南探案》的风口,突然就有获得批准的希望了。
当然,其中不乏「工业革命让城市极速扩张,带来上升的犯罪率,而维持治安的守望者们组织混乱丶效率低下,无法适应时代」等等客观因素,但连环杀手故事的风波无疑推动了这一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