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个办法很快被大家否决了,贵族鳏夫和女仆的感情故事,这可太多了,明面上的传闻就已经很多,私底下的恐怕都数不清,再加上隔着一个世纪,查起来太困难了。编辑们并不报以太大希望。
「这位投稿的女士也说不知道曾祖母说的是真是假,」年轻编辑耸了耸肩道,「反正,我们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就当是一个故事分享给读者们好了。」
不管如何,当编辑们下班之后,回到自己的家里,面对家人们询问「今天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第一时间想到的不再说早上热议的丶E小姐和伯克利公爵的八卦,而是完全被「命都给你」洗脑,津津乐道地说着下午那篇日记的内容,迎来家人们的惊呼感叹。
尤其是那位中年编辑,回到家后,他跃跃欲试地,找了一个孩子们不在的时机,学着日记里的描写将妻子堵在墙角,邪魅一笑,用他的气泡音低声道,「亲我一口,命都给你。」
而他的妻子一副嫌弃至极的模样,直接把他给推开了,「你有病吗?我要你的命干什么?」
好吧,或许是因为他没有日记里W先生的英俊外表和冷漠气质,所以他的妻子才并不像J女士那么娇羞吧。
反正,艾琳娜的「转移注意力」大法,看起来颇具成效。
第二天,收到艾琳娜邀请信的伯克利,便屁颠屁颠地上门来拜访了,当然,蹲守在坎贝尔家的小报记者们也捕获到伯克利的身影,并紧急将这个消息传了回去。
但是,对小报来说,这个消息已经失去了一开始的新鲜感,正所谓,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镜报》收到了一篇惊人日记的消息,在短短一晚上的时间就传遍了各个小报的办公室,大家都想知道,《镜报》到底收到了什么好东西。
第266章读者反应
「怎么样?」《晨报》的编辑向线人打听着消息,「他们到底收到了什么新闻?」
在小报圈子里,通过线人获取同行的独家消息早已成了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印刷工人丶办公室助手,凡是熟悉报社内部流程的,都成了潜在的信息源,只要花上一点小钱,就能挖出一些「内幕」。
「唔……」线人露出迷茫的神情,「好像是一本女仆的日记。」
「女仆的日记?!」编辑立马提高了话音,「他们居然收到了这么好的素材?!可恶,他们到底从哪得到的?」
「好像是有人投稿,」线人耸了耸肩道,「反正,我看他们现在正准备联络那本日记的主人。」
《晨报》的编辑听完不禁皱起了眉头,果断掏出几个先令,塞进线人手中,低声交代:「设法弄一份样稿来,记住,千万别让他们发现。」
他并不打算直接刊登这份偷来的日记,这种小报间的潜在「道义」还是要维护的。他真正的目的只是看看所谓的日记究竟写了什么,是否足以引起公众的极大关注,会不会影响到自家小报的销量。
事实上,小报之间的关系虽然表面上针锋相对,但私底下却不乏合作。尤其是舞会丶社交丑闻这类新闻,各小报往往会交换信息,以便在报导中相互印证。例如,最近对E小姐的调查,各家小报便各显神通:有的打听她的背景身家,有的联系她的老师同学,还有的甚至挖掘出她几个月前参加的一场舞会。
每家报纸都从不同角度切入,但又保持着某种「默契」——相互分工,避免内容完全重复。
因此,如果《镜报》真有如此爆炸性的新闻,按理说他们应该多少透露一二,至少给予同行一些风声。毕竟,每家小报的版面和人力都有限,独自做不了详尽的深度报导,分享信息反倒能互利互惠。
然而这次,《镜报》竟然一反常态,似乎想独享这个消息,这怎么能忍!
在小报们为了隐藏的「日记」勾心斗角的时候,新一期的「哈丽特夫人舞会」新闻,早已悄然摆上了南希的餐桌。
以南希家里的财力,想要一张哈丽特夫人的舞会邀请函并不困难,但她并没有这样的需求。她的孩子还小,距离社交季还有好几年,而她自己也并非喜欢社交的人,因此她对于上流社会的所有了解,几乎都来自于各种小报。
不得不说,小报对哈丽特夫人舞会记录的详细程度,简直像撰稿人就亲身处于舞会现场一样,不仅记录了重要人物的出场顺序——其中用了整整一段文字来夸耀E小姐的艳惊四座——还记录了谁和谁一起跳舞,甚至详细得还列了一个表格。
南希简直叹为观止,「他们该不会是什么舞会的仆人吧?专门拿张纸在旁边记录?」
当然,表格里的人都是比较有名气的,不然上百人丶九支舞的排列组合,都列出来恐怕十期小报都不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