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安:「她本来就是个糊涂人。」
完全不用她和小桔子动手做什么,刘三凤自己就能把日子过得一团糟。
9月1日,秦和钧回到学校读4年级,带着宁安一起。
秦和钧要带着一个五岁的小朋友一起上学,还不是单纯的让她陪读,而是想让她直接插班上四年级,学校就算同情他的遭遇,也不能任由他胡来。最后的决定就是,出一份摸底试卷,看看宁安的水平如何,大差不差的就让她通过,对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也算有个交代。
宁安虽然不怎么好学,但是她聪明啊,学习进度很快。
现在,就连秦渊知都不怎么监督她了,根本就没必要。他现在是宁安的玩伴,和她一起上树下河,玩的野着呢。
宁安顺利通过了学校做的摸底考试,各科成绩都是优秀。
学校很痛快的就给她办了入学手续,还特别叮嘱授课老师和班里的学生关照一下她。
秦渊知抱怨外孙子:「你去上学就去吧,还非得带着安安。我和你姥姥在家闲着无聊,也想让她在家陪我们呢,就被你给抢走了。」
秦和钧表示:「怎么会无聊呢,看书下棋练字画画,能做的事情多着呢,以前您和姥姥不就是这么过的吗,以后还是这样过啊。」
「你懂什么!以前干这些事习惯了,觉得没什么,挺好的。现在跟安安玩闹习惯了,猛然间她就离开了家,家里多冷清!对于我们这种上了年纪的人来说,习惯了热闹,就不习惯冷清了。」
秦和钧说:「那您还是尽快习惯吧。就算安安今年不上学,过两年她还是一样得去上学,您还不是一样要习惯吗?晚习惯不如早习惯,您和姥姥加油吧,我相信你们。」
秦渊知:「……」
臭小子!
第269章
五零被抛弃的女儿(28)
庄清许和秦渊知持完全不同的态度,积极支持秦和钧带宁安去上学。
她跟秦渊知说:「人家青梅竹马,天天在一起也好培养感情,两个孩子也都高兴。你多大脸啊,还想让安安留家里陪你!」
秦渊知:「我也就是说说而已嘛,又没有真把她扣家里不让她出门。」
「你扣一个试试?」
秦渊知:「……」
不敢。
宁安跟秦和钧去上学的时候,他在家里跟老太太商量:「咱们俩年纪也不算太大,要不要琢磨琢磨,干点什么?」
老太太:「咱俩也六十多了,年轻的时候咱俩就不事生产,现在这把岁数了,能干什么呀?」
不是她瞧不起自己,瞧不起老秦,他们俩于谋生一道,就是两个眼高手低的废物点心。
秦渊知说:「年轻的时候不事生产,是因为世道不好,也是因为家底还算厚,现在世道还是变好了不少的,咱们家底也没剩什么了,要是不干点什么,以后和钧和安安怎么办?他们俩生了孩子怎么办?」
老太太:「……」
这事不提还好,一提就能吓人一跳。她想了想秦家从她公公到她大伯哥,再到他儿子,三代败家子的「光荣传统」,瞬间觉得破产这事近在眼前。
她公公当年是富甲一方的民族资本家,上个世纪末开始支持革命,大把大把的往外撒钱,临死还叮嘱大伯哥秦正谏继承他的遗志,继续支持革命。
秦正谏是长子,为人也十分清正,最得老爷子喜爱和欣赏。
这家伙就更厉害了,他不光撒钱,还亲身上阵,然后年纪轻轻就死了,没娶媳妇没生孩子,家里的钱也花的差不多了。关键是吧,他的死,还挺让人唏嘘的。
他们那次行动理论上策划的挺好,但是真行动起来以后,各个环节都没做到位,有些人中途放弃了,有的人没有赶过来,互相之间根本衔接不上,大伯哥那只小队坚持到了最后,不怕死的向前冲,最终等来了安排好的内应。
但是呢,来救援他们的内应来的太着急了,忘了按约定佩戴白毛巾,结果他们这边的人一看,以为人家是敌军,掏枪就打,对方也不甘示弱,迅速回击,自己人就跟自己人干起来了,死了好多个,秦正谏就是其中之一。
早期的革命和起义很多这种情况,但大家还是前仆后继的往前冲。
她和丈夫俩人没什么追求,就拿着剩馀的财产苟在这儿,虽然不复之前的风光,但家境也十分殷实。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嘛。
但是没想到,她儿子没见过祖父,没见过大伯,却自然而然的长成了他们的样子,亲身上战场不说,还把自己的那份家产捐的一干二净。
当然了,她和老头子也没好到哪儿去,去年年底,国家号召民众捐钱捐物支援前线,他们俩把当时手上有的钱财都捐了,希望这些东西能变成棉衣棉裤穿到他们儿子身上。
这么一想的话,好日子快到头了!
正则和文茵就挣点死工资,指望他们攒下家底是不可能的。她和老头的家底也快掏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