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有钱人所追求的雅致不同,普通人家只要有个能遮风挡雨的地方就行,所以更能利用土地的楼房成为了普通人的经济之选。
虽然不断冒起来的楼房,亦是默默地拉动着大明经济发展,但不可避免地消耗着生铁。
生铁,已经成为整个王朝最急切需要的物资。
好在大明王朝拥有诸多铁矿,而海外的藩属亦是不停进贡生铁,甚至占城国举一国之力为大明开采铁矿。
当然,这些生铁只能说仅仅够用,而大明王朝想要一直这般建筑下去,那么还需要从其他地方弄来大量的生铁。
目前京城最浩大的工程自然是京津铁路,这条两百多公里的铁路从北京城延伸到天津港,将是大明王朝崛起的标志性工程。
大明的财政预计超过一千万银元,虽然大部分成本是采购铁矿石,但一部分是工人的薪水和伙食,这些钱亦是慢慢流向各行各业中。
以畜牧业为例,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员参与京津铁路建设,所以每日都需要大量的肉食,而这同样带动了畜牧主的收入。
好在大明已经在居庸关建立了国字号养殖基地,加上又从北元、朵颜三卫和海西女真四部那里建立了羊肉贸易。
虽然现在大明仍是以入仕为第一要务,但随着百业兴盛,越来越多的人家都愿意让他们投入这种生产建设中。
特别是现在最为吃香的建筑师,不仅拥有国子监监生的功名,而且还能够挂职在工部下面,将来甚至可以成为工部的官员。
在工部官员最新的规划中,工部左侍郎将来要求是工程学院出身为主,这给原本火热的学院再添了一把火。
至于成功进入内阁的前任工部尚书贾俊,更是让大家意识到皇帝对工部的重要,对工程人才的特别关照。
大明王朝如此火热的工程建设,既有朝廷在背后默默推动,亦有如今全国百姓的那股热情,甚至已经形成一股建设浪潮。
正是如此,在以建设为基调的带动下,北京内城的建筑物保持着古色古香,但城东新区已经弥漫着现代化的气息。
西苑,养心殿。
这里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帝国中枢,每日都会有官员出入这里,无一人不是因能够到来这里而感到窃喜。
朱祐樘在慢慢纠正自己的脾气后,对任何事情都保持着绝对的理性,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十分优秀的帝王。
面对两京十三省的事务,如今处理起来已经是得心应手,而底下的官员明显是变得越来越能干,亦出现一些敢于担责的官员。
以前的官员都是能推则推,都是通过揣测上意才去应付,但经过几次清洗后,让他们亦是意识到平庸在这个王朝不可能会得到重用。
针对南流江的贪污案已经有了明确的调查结果,在看到刘政涉案其中的时候,朱祐樘不由得黯然一叹。
即便再如何廉洁的官员恐怕仅仅只是一时的,一旦将他们下放地方大权独揽,却是难免会因此而迷失自我。
朱祐樘知道想要杜绝贪墨是绝对不可能的,但自己绝不会跟贪污官员集团妥协,发现一帮必定要清理一帮。
以前都在称颂张居正起用贪官殷正茂,从而成功剿灭了广西的瑶族叛乱,但在自己这里必定是贪者必诛之。
朱祐樘相信华夏不缺少人才,而事情证明现在的人才是越来越多,却是根本不需要向贪得无厌之人妥协。
“陛下,诸位大人已经到了!”刘瑾从外面进来,弹掉身上的雪花后,上前小心翼翼地汇报道。
朱祐樘将手中的笔放下,只是脸上显得十分的难看。
刘瑾见状,急忙跟上替朱祐樘挡风。
御书房,这里同样已经开始供暖。
“臣等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在这里恭候的尹直等重臣纷纷跪下,显得恭恭敬敬地道。
朱祐樘并没有上阁楼,而是十分罕见地坐到御门房的龙椅上,然后将一份奏疏愤怒地掷下道:“你们有些人恐怕还蒙在鼓里,都瞧一瞧吧!”
“遵旨!”
尹直第一个反应过来,然后小心翼翼地捧起奏疏进行浏览,只是内容其实已经知晓,仅是一眼便进行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