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小说网

永久小说网>买活御井烹香TXT > 920930(第1页)

920930(第1页)

第921章皮草、雪地镜和爬犁子

虽然健壮如牛,几乎和黑大汉一样力大无穷,身强体壮,皮实得就像是人形牲口,但性格却也蛮横粗野,尤其是见了酒就不要命……在开原住了两三日下来,周老七的地缘知识增加了不少,对于各番族,他印象最深的就是罗刹人了。至于其余鄂伦春、鄂温克、索伦等族群,甚至包括了传说中吃生肉,住在冰天雪地里的因纽特人,以及被视为是虾夷地那个大岛土著的虾夷人,周老七从描述中得到的初步印象是:其实他们和女金人都是一个人种,估计就是散在广袤的北地里,各自繁衍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出了一些不同的风俗,现在才归出了好几个族群而已。

人种一样,长相就相似,而且——不能不承认的是,各族群之间也会有一些普遍的特点,比如说女金人,包括鄂伦春人,虽然是番族,而且按鄂伦春人生活区域和敏朝的距离来说,完全是生番蛮族了,但可以感觉到他们并不愚笨,反而都给人以有心计,能算计的感觉——这种形容词并非是负面的,相反对于统治者来说,肯定要比罗刹人来得好,一样都是能输出劳力的工人,一个知道什么样的事情对他好,虽然也会耍心眼偷懒,但总是可以去管理的,另一个,你说啥都听不懂,只想着喝酒,喝完酒就变成辽东人熊了,这样的工人,一般的东家谁敢用?力气再大肯定都是不成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罗刹人真不算什么好邻居,周老七还想着让卫拉特鞑靼到虾夷地来种田做活呢,见识到了罗刹人好酒、好斗的程度之后,却是不敢兴起这个念头。虾夷地建城未久,规矩不全,可是不敢贸然引进这样的一股势力,他认为罗刹人都不适合留在辽东,就算要让他们做活,也要引入到云县去,让他们和家乡远远地隔开,这样,到了南方,没有御寒的借口,他们就不能喝那么多酒了,就好控制;

其二,离开家乡,隔了那么远,他们就可以老实地作为番族,消化融入到华夏百族之中,否则,虾夷地本来就在北面,罗刹人也久有意于这片土地,都开始尝试在苦叶岛附近派兵巡逻了,把他们带过来久住,到时候局势一个不好,人家顺势把奴儿干都司咬下一大口来,宣布这全都是自己的领地,那该怎么办?再要去讨回来,那就真的是边境战争了。周老七认为,不论是通古斯建新的女金人,还是虾夷地的城建队,最好还是不要没事找事,给自己惹来这样的麻烦。

对艾黑子来说,去南边探亲一趟,再回来的时候,罗刹人在开原的踪迹都频密起来了,也让他更加担心建新的处境,这几日他频频和周老七讨论罗刹问题——很显然,这个族群是卫拉特女金鞑靼,通古斯女金、虾夷地新城都要共同面对的一个对手,周老七也是在此时才非常生动地感受到‘地球是圆的’,因为在多日的讨论中,他意识到,罗刹国当然也很大,但并没有描述中的那么大——

从地图来看,这三个地方都要面对一个敌手,罗刹国的疆域岂不是漫无边际了?这么大的国土他们能管的过来吗?但,这是因为把地图给摊开了,平面化了,倘若把地图蒙在一个球形上就会发觉,因为球形越到上面径越短,所以罗刹国的疆域这样看,虽然仍大,但又比之前想象得要小得多了,还算是可以理解的疆土范围。而且,从这点很容易地就能想到——从通古斯去卫拉特,如果不考虑气候和道路条件,其实反而是从北方绕路会更快的,因为是在一个球形上走,两点间并不是直线最短,反而是弧线的路途要更短一些。

当然,这种考量就非常理想化了,除非人能飞起来,否则,怎么走受到的最大制约那还是路,这也是他们非得在狮子口上岸转陆路的原因。反而在下雪之后,路要更好走一点,听说本来从开原出去,道路就很崎岖了,也比较窄,下了雪这反而不是问题了,等上四五天,看着雪冻瓷实了,并没有回温融化的现象,一行人便开始着手换马:用爬犁子一般都要老马,因为老马顺服懂事,能明白驭者的意思,也习惯于爬犁子的复杂绳套,而年轻马匹虽然力气大一些,但心浮气躁,容易惊,在冰雪上行走更是烦躁,一不当心很容易就会出事。

换上老马之后,再就是要逐个检查爬犁的榫卯是否牢靠,牛皮带是否还有足够的柔韧度来捆扎一些要害的榫卯关节,会不会在过往的一年中,因为疏于保养而变得硬脆。这是很要紧的,倘若爬犁子在半路散架了修不好,那货物就得分着装,甚至要抛弃一些辎重,等来年再回来取。

这方面的功夫就花了大概六七天,等到货物全都换装好了,余下来的马车也在开原卖掉,这时候第一场雪也停了下来,天色总算放晴了,但却变得更冷,四面八方全都是银装素裹,没有丝毫的异色——这第一场雪就下了四天四夜,直接把整个辽东全都上了冻,即便是在开原这样的北方,今年也算是冷得很早的了。

天气冷了下来,但又还不算到大冷,雪一停,大家反而比之前还要更加活跃,忙着利用最后一点时间来做猫冬前最后的准备,周老七也忙活着再给自己置办一点过冬的东西,他从酒馆老板娘那里受教不少,那也是南边来的新移民,自然知道南方人该怎么对付北方的冬天,周老七在她那里吃了两顿莲藕炖排骨,首先学到了一点:莲藕可以制成盐水罐头,甚至不需要罐装,只要有盐水时常更换,可以保鲜半年以上,其次就是他作为一个南方人准备的衣服还是太少,太太少了,只有棉服是绝对不够过冬的,他必须得去买一身皮袄、皮帽甚至是皮手桶才行。

这的确是超出了周老七的认识,毕竟在南方,因为棉花本身价格也不便宜,好棉袄的价格几乎连都赶得上皮货了,从价格来说,似乎这两样东西的御寒力度在南方人看来差别是不大的,在叙州很少见到富户穿大皮袄子。当然也就没有什么货物可以选购了,到了云县,更不必说了,周老七到离开的时候大家还在穿短袖短裤呢!皮草在云县压根就没有什么销路,从叙州到云县,南方人吃羊肉都是连皮吃的,这一点在北方人中往往引起惊诧。

在开原这里,皮草就是很常见的商品了,深秋穿棉袄,小寒穿羊皮,到了大寒时节就看家底了,辽东普遍以貂皮为贵,一身贵重的貂皮裘是可以引来女金贝勒争风吃醋的,貂皮也是保暖的上品,轻便、暖和,而且还防水。鞑靼人则看重狐皮中颜色纯正的,这两种皮毛在开原的货色都不是很齐全,而且价格特别昂贵,据说好货都是送去京城卖的,本地百姓这个季节穿羊皮袄,更冷了就五花八门了,什么狼皮、狗皮都有,杂色狐狸皮已经算是富户的穿着了,貂皮根本不敢奢望,再往上更稀有更难以捕捉的灰鼠皮,更是连谈都不会谈起来。

实际上,对于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人来讲,狼皮适合做褥子,且因为较为沉重压身,硬要做成袄子,也只适合在隆冬腊月,深夜时分最冷的时候出门挡风用,旅行时穿狼皮袄是不实用的。周老七经指点买了一领狼皮褥子,一身羊皮袄子,一身杂色狐狸皮的袄子,勇毅图鲁送给他一顶旱獭毛的帽子和围脖,就这样凑齐了一身过冬的衣服,这也差不多够了,一般北地百姓过冬也就一两件皮袄,谁也没有天天换的。就这样他花了十两银子——主要就贵在狐狸皮袄子上。

除此之外,还又买了一身毛衣裤,买了带毛鞋垫子,还储备了大量的乌拉草,这是女金人最推崇的辽东宝草,垫在鞋里非常轻暖,可以隔绝地下的冷气往上钻,因此他又买了一双大码的棉鞋,一来二去,银囊大空,行李又厚实了不少——最后犹豫再三,还是又花了一笔钱,买了一副茶色玻璃镜,这个是两个镜片缝在绒里布条上,给人绑在脑后用的,不像是买地的眼镜,这个玻璃镜没有度数,主要是用来在雪地上行走,防止眼睛被阳光刺伤的,这有一种特别的名词叫做‘雪盲’。周老七虽然完全不知道有没有必要,但这时候已经买得麻木了,既然老板娘要他买,他也就浑浑噩噩跟着掏钱就是了。

如此,等到一行人再次从开原出发的时候,周老七简直可以说是在北方过冬的老手了,装备比几个番族还要齐全,勇毅图鲁他们没买玻璃镜,认为这东西贵而且容易坏,他们还是用鞑靼人的老办法:用黑马尾做的眼罩,或者用骨头磨出一条缝来,罩在眼睛上方。这些眼罩即便是摔了也不有损害,比起来玻璃镜无疑就要脆弱得多了。

周老七被他们一说,也不由得暗自怀疑起来,认为自己可能是遭了骗了——这么说倒也不太确切,大概总有些东西是没有买得最划算的,但此时懊恼也来不及了。只好自己安慰自己,至少雪地镜视野比较开阔,真摔了,那就摔了再说罢!

就这样,连着准备了近十天的功夫,一切才总算是停当了,队伍在开原补充了一批肉干、奶皮子,买了大量的牛油红糖炒面:这牛油是川蜀老家来的,红糖是占城来的,只有面粉是本地的产物,可即便如此,借助水运,炒面的价格也还真不算贵。得益于此,队伍的食物储备是很丰厚的,人员也多,出发时浩浩荡荡,十几个爬犁子连在一起,人马都带着眼罩,看着形象还颇有些怪异,路人却都指指点点,对他们赞许地点着头。

周老七见此,心中也若有所悟:在他来讲,总觉得好像北人会没那么雷厉风行,多是慢性子,不像是南人,尤其是云县那里的南人,想到什么起身就做,北人遇事,不疾不徐,好像总喜欢再等等,这种不着急有时候就让人很难受,现在看来,大概是和天候也有很大的关系。在北方冬天,出门做什么都要深思熟虑才好,因为实在是禁不起失误,可能一个小疏漏就会造成重大损失甚至送命,因此,宁可缓一下,也要在事前做好完全的准备。但在南面就不一样了,开始得快是最要紧的,就算有什么疏忽,途中补上甚至是返回来取都是轻轻松松的,因此对南面来说,坐言起行的行动力似乎就更重要一些了。

至少,在旅行上,这其中的差别是显然的,冬日的北方,大地冰封,途中真是一点补给都没有,不像是南面丛林,空手出门都可以,完全可以就地补给,住户也比北方要稠密得多,一般来说,两个村庄之间隔的也就是一日的脚程。辽东这里,开原再经过四五个村庄,就要做好在野外露宿的打算了,到下一个村庄至少都是两三日的功夫——

至此,他们也是离开了原本数百年前就有汉人居住,有农耕基础的开化地区,进入了原本就属于女金游牧的森林丘陵地带,这里农庄和农庄之间有时候能隔着一座山,爬犁子的速度也跟着慢了下来,不再是原本在平原上的风驰电掣了,行程开始变得更为艰苦,有时在上坡路段,乘客们还要下爬犁子,帮着马匹一起推拉,不过,毕竟是在雪地里,爬犁子已经比乘车要好走多了,倘若是在夏日雨季,道路泥泞时来行走,就只能是用驼马,车辆行进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和之前比,这一日他们只走了大概一半的路程,且要比之前更加提心吊胆,因为进了山林之后,就要开始防备猛兽了:虎、狼,人熊,这都是辽东大地上真实生活的猛兽,而且难保冬日缺粮,不会打队伍的主意,进了山林之后,队伍里就分出两人来,在前头探路,艾黑子也时不时到前头去转悠一圈,主要是找有没有猛兽的爪印和粪便,倘有,那就不能在这一带停留过夜。

还好,毕竟这才是入冬第一场雪,猛兽们大概还在山林深处,还不至于缺粮到进浅林子来觅食,人们只是发现了一些梅花鹿的蹄印,凌乱地往山林深处而去,于是众人这才放心下来,在避风的山坳里驻扎,艾黑子笑对周老七道,“老七兄弟,今日我们也来尝个新鲜——也是和因纽特人学来的,雪屋过夜,咱们来试试看到底暖和不暖和,如何?”

第922章雪夜孤客

暖和不暖和都好,只要能挡风,周老七认为这就是好的,他现在算是领教到了北面的冬天,知道了从芯子里被冻透的感觉,更是明白为什么买地在辽东也不禁酒了——如今他已经是买地的吏目了,按道理来说,是应该跟着买地的风气看齐,轻易不饮酒的,但这会儿要给他一壶酒,周老七高低也得喝几口,一般的热水他觉得都不足够了,得要个什么东西在身子里架一把火,从内里烧出来,感觉才能暖和得过来。

冷是真冷呀!就算全副武装,穿上了皮袄,浑身上下都捂得严严实实的,却也还是能感受到四肢在逐渐变冷,从温热变得冰凉,再后来传来一阵阵麻麻的刺痛,不论是在马上还是在爬犁子上,都是一样的,必须要时不时地下地走走,让全身都活动起来,才能避免这种刺痛的加剧,如果稍微耽搁一下,那不消说了,下地走路的时候都觉得关节僵硬,有点儿蹒跚,随时容易摔倒呢。

这也就难怪玻璃的雪地镜,在辽东流行不起来了,那些真的在外久走需要用得到的人,却恰恰是不愿意花大价钱去买这样脆弱的物件的,在雪地里摔跤那是常事——倘若没有雪地镜的顾虑,其实就摔一跤也没什么,大家都穿得厚实,跌不疼的,只是不容易爬起来罢了。

即便这样艰苦,这也还不算是最冷的天气了,只能算是刚刚开始入冬罢了,还可以在野外活动行猎,如果是在从前,不论是边军还是建州人,也都还会把这段时间视为是开展军事活动的时候,要到了真正的隆冬腊月,大家才会默契地收回在外的守军、探子,大家一起老实猫冬,周老七现在算是明白其中缘故了,就这会儿他已经觉得不能在室外呆太久了,真到了最冷的时候,海面都上冻的话,那感觉常识上,大家都知道这就不是个能开战的条件。

“雪屋,怎么建?要我帮忙不?”

下来活动之后,能够上马上爬犁子坐上一个多小时才再冷透,这样的天气在艾黑子他们看来就还算是挺怡人的,因此,他们很有闲兴,甚至还有兴致倒腾学来的新鲜东西,听到周老七从颤抖牙关里蹦出的回话,这些北方汉子们相视一笑,勇毅图鲁拍了一下周老七的肩膀,差点没把他带倒,“你来跟着一起支帐篷吧!快入夜了,天气越来越冷,人不能傻站着,傻站着就真冻透了。”

这话是有道理的,或许也是因为如此,哪怕是艾黑子等人也没闲着,都在忙活,队伍默契地分了工:有人去林子里找寻猎物,“逮几只鸟也行,看下能不能抓到飞龙吧!”

有的则是去收集柴火,这在辽东不算难的,此处松树很多,光是松果就是很好的燃料。还有些人去管马——马儿是钻不进雪屋的,也不需要,这些都是世代在辽东养育的良马,早就适应了本地的气候,到了冬天,它们就会长出一层细密的绒毛,非常保暖。

再加上白日里一直在活动,并不怕冷,就是到了晚上,要给它们穿上马衣,再领到背风的地方,化开了雪,让他们喝点微微温热的水,喂一点糖稀、舔盐,加足了干草,再把防雪盲的马用眼罩解下来收好就行了。这眼罩可不能丢,要不然马过几年眼睛就瞎了,它们也是受到雪盲影响很大的牲口。有些屯子里拉磨的马就是瞎子——所以说,拉爬犁子的马都必须是老马,或者有老马带着,因为爬犁子都是在冬天用的,必须上眼罩,而只有老马才知道这是为了保护它们,也能习惯在很有限的视野里往前跑,这要是小马,套上眼罩之后就很容易惊,再要套爬犁子的绳套,那就更是惶恐不安了。

这活说来简单,但架不住马匹多呀,也能把人忙得浑身大汗,甚至把棉衣解开敞着怀,周老七也是发现,这北方的冷,最冷的其实是风,一旦到了避风的地方,再干上一会活儿,那就觉得打从身子里暖和起来了,那热气被皮袄捂着,还真容易闷出一身的细汗,感觉和僵坐在爬犁子上迎风前行,感觉能差了有十几二十度!要不把皮袄解开,让这股子热气散出去,感觉这汗都淌不完了!

喂马的在马营地和货物这里穿梭着,来回运草料和马衣,热得头顶冒白烟了,他们铲雪做墙的也是如此,按照艾黑子的说法,因纽特人的雪屋正经是能住好几个月的,因此制作还颇为费事呢,要把雪块压实了做雪砖,他们这样只是过一夜而已,就不必那么讲究了,只是就近找了个积雪深的洼地,在侧面挖出一个口子来,把雪全往当风那面培实了,再把马营地设在另一面,货物设在第三面,这样加上背靠的山坡,四面都有东西挡风,马营地那里还能感受到一点牲畜挤在一块的热气传来,虽然不可避免的也有马味,但不可否认,营地里一下就暖和起来了。

这还不算完,还有上头呢,这就是鞑靼人的擅长了,他们是善于支帐篷的,把厚实的帆布张开,撑成一个平顶,四角用雪压实,帐子顶也爬到缓坡上,用雪堆在上面,等于是在雪窝子里撑起了一个顶来,再放下毡布做门帘,左右是雪墙,里面再铺上毡布做底,坐在里头,不一会就暖和起来,感觉必须宽外袍了,大家体会了一下都很满意,甚至有人认为这样就不用在帐篷里烧炉子了,晚上大家合衣睡下,袄子一半垫一半盖,彼此挨靠着应该也够暖和。如果不够,还有水囊呢——睡觉前烧热的水给大家都灌一囊,抱着睡觉到第二天早上,起来正好是温热的,可以洗漱饮用,岂不便宜?

“真没想到,这雪屋还真挺暖和的!”

进屋归来的女金汉子们,也纷纷诧异地说道起来了,“这就像是雪做的地窝子——不过因纽特人哪来这么大的一张布做顶?”

“他们都是凿雪砖的,就是因为没布,在屋里有时候还挂些兽皮,二叔他们往北面去的时候亲眼见到过,”艾黑子说,“所以雪屋必须都是圆顶,就和一口锅倒扣着似的,还有往下凿地的,真就是雪做的地窝子,不过,他们更狠的是用雪来做床呢!就铺个干草,再放个皮口袋,大家都脱光了钻进去,一家人一起取暖,说是有时候夜里还热得出汗!就睡在雪床上!”

大家都啧啧称奇,感慨于因纽特人生活环境的艰苦,“他们那里恐怕是没有什么树木的,除了冰雪以外,什么东西都不多!”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