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小说网

永久小说网>买活御井烹香TXT > 10901100(第3页)

10901100(第3页)

这么想的话,黄来出在救灾队倒也没什么值得吃惊的,谢双瑶心想这恐怕还不会是唯一一次,本身,救灾队都喜欢让本地人回去救老乡,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如果中原道这种情况再重演,救灾队会不会把灾民们再组织起来,把省道内的地主再杀一遍,吃肉喝血缓解饥饿,再抹抹嘴巴设法南下?

谢双瑶都不好说,越是内陆,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因为的确,问题不是一开始就完全无法解决的,只要通过救灾队的努力,是可以延缓灾难的扩大——当然,这也意味着本道地主以及富裕家庭的灭顶之灾,但一方的损失是另一方的受益,客观上,买地会受惠于这一次‘资源再分配’,当地的大族都被杀绝了吃肉的话,将来他们接手北方,面对的宗族势力就只是这几十年间新崛起的一些小族了,掣肘力量会弱得多。

“如果真打在洛阳再散的话,福王一倒,商都附近的大家都被杀完了,灾后重建的话,特科也可以乘势往中原道伸手,所以,现阶段,没准皇帝也是有意装聋作哑,只冷眼看着乱象发展。”

智囊团也有人发言,“真正确定了首领身份的话,带来最长远的后果,大概就是之后在内陆省份,比较容易局势失控的地区,很可能敏朝不愿让我们来介入救灾了,这样的事发生一次,后果未必很差,可能还会给我们双方带来意想不到的一些好处,但再来几次,敏朝也吃不消,到时候真要群雄割据了——别的地方也没有洛阳,没有福王那。”

她的分析是有道理的,救灾部这边,连翘的眼神也是立刻亮了一下,谢双瑶看在眼里,会心一笑:她理解连翘的心态,有些事如果一开始就不管,倒也可以不去想,可一旦想去帮又帮不上,心理负担是很难卸掉的。如果敏朝真不开口,救灾部至少这几年会好干得多,将来等全取华夏之后,再要救灾,依托于买地的行政,也就没现在这么棘手,这么让人头疼了。

这姑且也算是对救灾部的正面影响吧,谢双瑶说,“这么看来,大家还是倾向于静观其变,不主动提出升级救援了?”

不管出于什么考虑,很显然大家都认为主动升级救援,出兵中原道,不是什么好主意。谢双瑶也不置可否,她觉得去不了还有一个极大的原因,那就是国库的积攒的确不够了,出兵的粮食当然有,但要说对一道赈灾,管上一年半载的口粮,还要安排他们南下,买地的粮食储备说实话,支应下来会很艰难,还是那句话,她也不能把南方的积蓄全拿出来帮北方。

只是,还没进展到可行性讨论,在战略性讨论时,主动出兵的方案就被否了,谢双瑶也就不提这个话茬,一边做笔记一边往下顺,“那就要加大对江北的投入了?这个是势必要主动提出的,否则,那不是给灾民找活路,而是害了两地的百姓,连带着江南的局势也会跟着不稳。大江两岸,现在关系交织,往来比以前频密太多了。”

这是因为,江南移民很多老家都在江北,如果江北受灾民影响乱起来,江南百姓人心肯定也会跟着浮动。庄素吐了口气,喃喃说,“所以最后还是要多花钱就是了……升级危险评级,加派人手……钱,我这里可以想办法,人手呢?增派人数?从哪里来选?”

口号人人会喊,可划算下来,全是问题,对做实事的人来说,都很棘手,却又不能不去考虑,这就是为何唱高调的人,能赢得名望,却容易招来同事的厌恶。谢双瑶很没诚意地安慰庄素,“已经比出兵中原道花得要少了!”

又把问题扔给谢大哥,“增派人员的事,大哥琢磨一下给我个方案吧,按时间来算,第一批山阴灾民应该已经到了江北,当地办事处应该能感受到规模,估算出本地能吃下的人数,另外问问他们对地方官的治理感觉如何。山阴灾民只是第一波而已,中原道流民还会陆续过去的,消化压力很大,如果敏朝官衙会拖后腿的话——”

她举起手,在脖子边拉了一下,大家也都并不诧异,而是认同地点着头:上头敢放手让杀人,下头人的工作就好做了,手脚能施展开。现在正是需要江北办事处发挥作用的时候,谢双瑶的决定,是明智的。

“如果江北判断吃不下的话,怎么办?引导去何处呢?”

谢大哥早就预料到这件事少不了组织部发力,一直都在忙碌地写写画画,头也不抬地提问,“川蜀?云贵?南洋?还是说,往立志城方向引导一些?”

“如果中原道流民真的知道往江北走,那我预估他们在路上肯定已经接受了最基本的扫盲教育。”

会知道去江北,那肯定是有中原道救灾队的人在发力了,谢双瑶等于是承认了,她自己也认为中原道的义军,有救灾队的影子在。对于这个推测,她没有表示什么好恶,而是拿铅笔敲着笔记本,“这样的话,这就不是饿肚子的流民了,而是组织性很强,有一定文化水平,通过长途迁徙,也证明了自己健康未染疫病的的壮汉……”

这样的人,哪个省道不欢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知道谢双瑶的意思了:这不是南方各省道听从分配,并且把着这个话口来要物资,而是让各省道自己来争取这波壮劳力,来表忠心开条件。别看这件事,现在还定不下来,也没到定下来的时候,但消息一传开,大家也都知道该找谁表态了。

一时间,谢大哥成为了众人视线的焦点,他也不装傻,态度很开放,“不急,要先电讯各办事处,把人数估一估。”——到时候大家再来开价。

说起赈济灾民,个个摇头,可如果是只求一口饭吃的壮劳力,没有谁不想要,尤其是一些深深感到汉人移民太少的省道,收到消息之后,估计都是要流口水了。谢双瑶对这些内部分配,已经不会再多加过问了,她比较好奇的还是这支义军的领导层——能把灾民组织到这个程度,形成声势,肯定也是需要一定才干的。

但才能也分大智慧、小手段,谢双瑶想知道,是救灾队中的谁出头做了大王,其之后又将如何行止。她可不觉得活死人就一定百分百忠心于她了,叙州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买地这里受到教育,翅膀硬了之后,一有机会就反过来和买地做对,在某种程度来说,这其实才是人之常情。

人永远不是理性动物,恰恰相反,人类有九成九都是欲望的奴隶,就算救灾队的政治素养都还算过硬,谢双瑶也深信他们的初心必定是高尚的,但在恰当的环境下,野心发酵,产生杂念,也再正常不过了。她只是很好奇,最终他们会做什么选择,是回归理性的束缚,还是在人性的弯道上越走越远,甚至膨胀到自以为能和买地为敌的地步呢?

对于这个具体人选的好奇,不几日就有了解答,因为中原道救灾队长,经过重重艰险,总算重新回到买地了,他的报告也很快送到了谢双瑶的案头,同时,随着第一批中原道灾民到达江北,更丰富的信息也源源不绝地送到了谢双瑶案头。同时,中原道局势也有了新的变化——义军猛攻半个月,竟然攻破了商都!

虽然知道义军风头正盛,商都未必能守住,但溃败速度还是出乎所有人意料,实在是太快了一点。而这支义军暂且在商都停驻休整期间,也向中原道各州县送去通牒,算是明正了自己的身份——这个叫龚二毛的救灾队员,谢双瑶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他既没有称王称霸,也没有完全掩盖自己买地的出身,但却又不肯正面承认自己买活军救灾队的职位,也不到处诉说这支义军成型的无奈,而是直接竖起反旗,连洛阳似乎都不愿意去,矛头直指京城,声称如今的天灾,都是因为天子失德,本该早死之人,不配再坐这个位置,这支义军是要‘替天行道,杀入紫禁城,掀翻未天子’!

第1093章不可能的可能

“能说出天子本是‘早夭之辈’,还说自己和买活军没有关系吗?这必然是买地的活死人,他们自己约束不了,起来作乱了吧!”

已是近了冬月,南方还在刮飓风呢,北地却是已经飘了几场小雪,来自山阴的煤球,被人一个个地填进锅炉里,热水很快就灌满了暖气片,让屋内的温度很快提高了不少,主人也随之解开了身上披着的贝母扣毛线开衫:这是织造局今年传出的新款,南方不知道,北方是早流行开了。

这些年来,雄国公府的张九娘,名气也是越来越大了,自从去了一次南边参加博览会,把圆裙这个款式,在南方传播开来之后,她在北地的声望也随之上涨日隆——大家嘴上不说,但对于买货大行其道的现状,心底也不能说没有不满。

难得张九娘作为北人,在南方带起了潮流,在自来流行‘苏样’的敏朝,这是数百年来第一次。北地这些权贵,岂有不如获至宝的道理?自那之后,织造司每出新款,各家都争相吹捧,在北地引起一时轰动,慢慢地又流传去南面,逐渐成为了大家司空见惯的普遍现象了。

张九娘的服饰,有一点是好的,那就是总能在买式服饰,和敏朝这边的传统服饰中,取到一个大家都觉得舒适雅观的点。就犹如圆裙,在北地,它可以很长,作为马面裙很好的补充,现在更逐渐有把前后开襟封死后,再做成马面的折衷款出来,至于南方如何做成连襟圆裙,又怎么把裙子越做越短——这股风目前还没有吹过来,这也是气候的限制。

反正,现在京城中,最流行的冬装,就是毛线开衫(也有做成毛线比甲的),配搭着下头的挺括锦缎圆裙,圆裙里要穿上线裤,再加上一双小皮靴,用以抵御严寒,如果是下雪的天气,能配一双橡胶雨靴,那就更是奢靡了。

这样的流行,当然是不分男女的,尤其是毛线开衫,也很受到男士的喜爱,首辅温大人也概莫能外,这会儿他穿的就是一件斜襟开衫,扣子歪在腋下,直到底部,这样稍微解开上面几个扣子,门襟垂下也很潇洒,现在都作兴把这样的毛衣穿在中衣裤外,出门的时候,时尚些的就穿上道袍和圆裙,比较潇洒的,干脆来个短袄搭配圆裙,当然温大人的年纪,倒是不必爱这个俏了,出门他还是穿着常服,依旧是敏朝的老制式,只有衣领边的贝母扣子,或者是毛衣领口,能暗示他的衣着也难免受到了潮流的影响。

不过,这会儿,温大人浑身燥热,单单是解开扣子,已经难以缓解那股子烦闷了,他不得不脱了开衫,又连声呼唤小厮,让他上一盏牛乳点的冰咖啡上来,连喝了几口,这才稍微平复了心中激荡的情绪,一边摆手示意几个常客自己喝咖啡喝茶,一边低声道,“现摆着的洛阳不去取,冲着京畿道来,他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这背后有谢国主的身影不成?但这也不像是她一向的作风啊!”

“老大人所言甚是,彼女虽然狠辣恶毒,但行事倒一向是堂堂正正,从不曾玩弄诡计——尤其有一点,是要让她占去的,不管怎样讲,她没有驱使过乱民。毕竟是国主,也有王道之资。”

“若说有买地在背后主使,当是未必,买地全取江南,不过数年,才刚办了定都大典,一副要休养生息十年以上,再图日后的模样。借大灾生事,对她们来说并无好处……只是学生也有一点是没想明白的——这支乱军,背后倘若无人主使,只是或许有失陷在中原道的买活救灾队使力,那他们为什么不去洛阳?说来说去,的确就是这一点解释不通。”

“好在陛下倒颇有远见,前些日子,不肯派京营出中原道平叛,倒像是预料到了一般,如今大兵护卫京畿,又有火器,民心所向,军民一心,这支乱兵,就算有意京城,又焉能被他们得逞了?本来,乱军怕的就是个‘你进我退’这般不可捉摸,让官军无处寻觅,如今他们既然要自己撞上来,以卵击石,想来除了给京营练手之外,难道还真被他们打入京城了?”

温大人并非心胸极宽阔之辈,在他小书房议事,一上来就直抒胸臆、突发暴论,这是行不通的,都得顺着他的观点阐发一番,把温大人捧得舒服了,再掺点自己的东西进去。故而这几个嫡系,都是先说了乱军战略目标的离奇之处,方才说起自己的见解,几人都认为,只要能确保辎重供应,京营要守住京畿道的关隘还是不难的。

特科推行这些年来,敏朝终于也会造红衣小炮了,虽然良品率肯定和买地无法相比,但至少能自产,包括药火弹、定装火铳等等,买地卖了一些,他们自己仿制了一些,这就让京营的战斗力,和所有其余武装力量产生了代差——固然无法和买活军相比,但稳居老二不成问题。

京营守住京畿道肯定还是很轻松的,这义军人数再多,声势再旺,没有火器,一切白搭,再怎么万众一心,火砲往人群里来上几发,他们自己就要内乱了。能指望一帮挥着菜刀,穿着从商都武库里翻出来的腐坏盔甲的流民,翻越关城,攻下围拱京城的名关?

一些土老冒,没有读过书没有阅历,凭借一点运气,起势之后不知天高地厚,大发狂言,这是有的,真的到了关下城前,那就知道厉害了。别看乱军口气响,但在京城上下还真没掀起什么波澜,大多人付诸一笑而已,也是见怪不怪了——这年头,十个人起义,九个人打着投奔买活军的名头,还有八个人要灭了京城,最后也没见有谁成功过。甚至大多数人都无法攻陷商都这样的大府,最多是在县上骚乱着,没多久就销声匿迹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